首页>国学网事>崇化中学,深入骨髓的国学精神
崇化中学,深入骨髓的国学精神
来源: 城市快报  2016-02-02 07:56:00   责任编辑:橘子1  www.k618.cn
内容提要:每天清晨,崇化中学的校园里都飘扬着古诗文的诵读声,在学校的各个角落都能看到不同年级的学生或高声朗读,或低声诵吟。

  

  1936年崇化学会讲习所师生合影

  崇化学会讲习所老师留影

  在北马路校区简陋的办公室内学校领导和部分老师讨论工作

  北马路时期的校门

  崇化中学旧址内景

  每天清晨,崇化中学的校园里都飘扬着古诗文的诵读声,在学校的各个角落都能看到不同年级的学生或高声朗读,或低声诵吟。那一首首诞生于中国古代的诗词,穿越千年,在这座古朴典雅、充满书院气息的学校里回荡。

  学国学,已经成为崇化中学学生的一个日常习惯,因为近几年学校打造了“读国学——讲国学——演国学——践国学”为主体的国学校本课程,平日的教学也设有一系列的国学课程。

  之所以在21世纪的当代依然坚持国学的教学特色,是因为崇化中学的前身崇化学会当年就是为弘扬国粹、传承中华文化而设。在崇化中学89年的历史中,国学的传统一直流淌在其血液里,国学精神深入骨髓。

  天津近代教育家严修晚年重新看待国学精粹,倡议成立一个教授国学的团体,其建议立刻得到社会名流的支持,并且取《汉书》“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才”之意,冠以“崇化学会”之名,希望通过教育“纯净地方风俗,激励人才辈出”

  故事要从1927年讲起,故事的主角是天津近代教育家严修。彼时,严修经过毕生努力,已经在天津建起独具特色的南开中学等,而严修本人也成为近代天津积极倡导新学、革新封建教育的改革家。

  那时的中国,经过“五四运动”,传统教育被中国新教育者忽略。已经到了晚年的严修开始重新思考他一生的教育实践,对于倡导新学方面,他做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然而新式学校在教育中过于偏重西洋文化,教师与学生相互有隔膜,追求功利而无心于学问,学校功能雷同,缺乏多种发展机遇……此类深层问题“十余年来蓄之于心”,暮年的严修对此感到无能为力。

  他认为,向西方学习为当务之急,但又说:“西学虽明备,孔孟程朱之道不可畔(同‘叛’)。”晚年的严修,虽多年提倡新学、师法欧美,但在重新思考教育现实时,又不得不重新看待国学精粹。

  在这样矛盾的思考中,“鉴于国学日微,将有道丧之敝惧”,严修倡议成立一个教授国学的团体。严修的建议立刻得到社会名流的支持,书法家华世奎、赵元礼,文化名人林墨青、刘嘉琛、高凌雯、徐世光、王守恂、金钺、李琴湘,实业家杜克臣、赵聘卿等人联袂协助筹设,并且取《汉书》“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才”之意,冠以“崇化学会”之名,希望通过教育“纯净地方风俗,激励人才辈出”。

  1928年春,崇化学会以严修西北角四棵树家宅为讲堂授课。在其发展历程中,曾多次遇到经费困难,严修、华世奎等人为筹措资金到处奔波,更有一批热爱教育的人士义务讲课,1947年夏,崇化中学正式建立

  从崇化学会的创办经历,可以看到崇化精神是一种“求实求进”的精神,能将先进的教育思想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联系,使洋为我所用、新为我所用,以期教育得到发展,民族文化得到振兴。

  1928年春,崇化学会以严修西北角四棵树家宅为讲堂,聘请国学大师章式之为主讲人。在其发展历程中,曾

  多次遇到经费困难,学会的发起人严修、华世奎、林墨青、赵元礼等一大批热心公益的社会名流和商人、乡贤、学者倾囊捐助,为筹措资金到处奔波,更有一批热爱教育的人士义务讲课。

  崇化学会从不收学员听课费,对学有所成的学员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尽管办学经费非常紧张,但在抗战期间,崇化学会始终拒领日伪补助,不受日伪指导,不收学生学杂费,办学经费只是靠学会的筹措苦苦支撑。日常教学工作一直没有停顿,所聘讲师甘尽义务,数百青年奋发读书,只为了保存国粹,维持民族命脉。

  1947年夏,李琴湘先生和崇化董事会克服重重困难,积极筹措,正式建立崇化中学。崇化中学董事会仍由崇化学会董事会成员担任,当时的校址设在文庙内。1952年崇化中学由天津市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天津三十一中学,当时的学生仍在文庙上课。1959年,“三十一中”迁至北马路339号,这一地点在新中国成立前曾为旧县衙,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天津城厢区人民政府所在地。2003年,学校被确立为示范性高中。为发挥知名学校的辐射作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经市教委批准,“三十一中”于2006年正式恢复原校名——崇化中学。2006年暑期,崇化中学迁入现在北城街的新校址,在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天津老城厢,续写教育风范。

  如今的崇化中学依然致力于延续中华传统文化的文脉,学校每年在文庙举办成人礼活动,还坚持多年举行祭孔大典,“为幸福的人生奠基,为成功的人生铺路”是崇化中学的办学理念

  在天津市图书馆,记者找到了十余册记录崇化学会的档案。宋蕴璞的《天津志略》中评价崇化学会为:“华北唯一中国学术研究团体。”最初崇化学会的课堂设在严修的家,每月授课两次,以经史发题,并校阅笔记,分数最高者给予奖励。后来,崇化学会迁到河北二经路,再迁至文庙明伦堂。授课改为每周三、六两天,讲授经义及讨论各种学术的得失,析疑辩难。

  由于章式之的学识渊博,崇化学会一时盛况空前。那时一般的尊孔团体,所读的经书并非唐代“十三经”,而限于《大学》《论语》等儒家“四书”。崇化学会的课程则包括史学类的《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文学类的《诗经》、唐诗,语文类的《说文解字》《音韵学》,以及新视角的《国学概论》等,可谓广泛吸取民族文化精华。

  1936年,“崇化学会国学讲习所”以及晚间授课的“学术讲演会”创立,后又成立了“崇化学会初级国学讲习所”。当时在崇化学会讲习所授课的都是著名的学者、专家,如郭蔼春、龚望、郑菊如等。由于课程设置适合学员的需要,讲师授课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因而听课者极为踊跃,学员受益很多。李儒铨在《回忆天津崇化学会》一文中说:“我在晚班从1944年开始听课,那时爱学古文者纷纷到学会就读,每晚二百余人到崇化堂后大厅内,经常座无虚席,听者极为踊跃。那一阶段听课我坚持了三年多,对学习了解古代文学知识受益很多。”也有学员回忆那时的学习场景:“当时,学会聘请了武术老师每周上两节体育课,打拳、活动身体。每当风和日丽,学员还将学会保存的祭孔衣帽、旗帜、乐器等拿出来日晒和通风。这好似一门劳动课,而学员又能从中识别实物名称、样式,别有情趣。”

  如那时一样,如今的崇化中学依然致力于延续中华传统文化的文脉,学校每年在文庙举办成人礼活动,还坚持多年举行祭孔大典。崇化中学的校训为“弘毅”二字,取自《论语·泰伯》篇中“仕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之意,在成人礼、祭孔大典等一系列国学活动中,“弘毅”之精髓得以传承和体验。

  “为幸福的人生奠基,为成功的人生铺路”是崇化中学由“弘毅”精神而来的办学理念。在这座“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学校里,严修当年对新学与国学兼容并包的思考,正在新世纪的中学生身上得到最好的体现。

 

 

【本文责编:橘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