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网事>刘洪涛:古代中国研究需重视语法知识
刘洪涛:古代中国研究需重视语法知识
来源: 澎湃新闻网  2016-05-17 15:09:00   责任编辑:教育施樱  www.k618.cn
内容提要:(秦公镈)  “在”字组成的介词短语也可以放在动词前面,语法成分则由补语变为状语。我在一篇小文中指出,“非(匪)A非(匪)B”的句式见于《诗经》,A、B有谓词和...

  我们今天要想了解古代中国的语言、文化、历史、思想、制度等方面的情况,实物的资料当然很重要,但最主要的还是得依靠用文字记录的书面文献,这就需要具有一定的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具备阅读书面文献的能力。

  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包括文字、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其中前三者是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核心内容,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现代学者虽然也经常在这三个方面犯错误,但绝大多数不是因为不重视,而是因为三者的知识太过深奥和细琐,掌握起来颇为不易。语法知识则不同,规则性很强,即使出现例外,也都有一定的条件,比较容易掌握。但可惜的是,研究古代中国的学者还是经常在语法上犯各种错误,我想主要原因还是对语法知识不够重视。古代汉语语法主要包括句法结构和虚词用法两个方面,所以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各举几个例子,希望以此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一、古代中国研究需要重视句法结构知识

  首先举一个古人因不懂语法而致误的例子。《说文》黾部:“鼌,匽鼌也。读若朝。扬雄说:匽鼌,虫名。杜林以为朝旦,非是。”《说文》的作者是东汉许慎,是中国传统文字学的奠基人,号称“五经无双”。扬雄和杜林都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字学家,二人都曾为秦代李斯等人所撰的文字学书《苍颉篇》作过注释,杨雄所著为《苍颉训纂》,杜林所著为《苍颉训纂》和《苍颉故》。《苍颉篇》早已亡佚,所幸近年在出土文献中有不少发现,例如阜阳汉简、北大汉简和水泉子汉简中都有,且数量不少。在已发表的阜阳汉简和北大汉简《苍颉篇》中都有“偃鼌运粮”一句,有学者已指出“偃鼌”即《说文》之“匽鼌”,二者都应读为“晏朝”,是晚早的意思。《说文》所引扬雄、杜林的说法,应该是出自二人为《苍颉篇》所作的注释,这证明杜林的说法是正确的,扬雄的说法是错误的。扬雄为什么会犯错呢?能从语法上找到原因。

  从句法结构来看,用表示早晨和晚上两段时间的词组成的复词,作状语,一般都表示勤勉的意思。例如《诗·大雅·烝民》“夙夜匪解,以事一人”,西周金文追簋“虔夙夕恤厥尸事”,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简《姑成家父》“躬举士处官,旦夕治之,使有君臣之节”,包山楚简“执事人早暮求适”,其中“夙夜”、“夙夕”、“旦夕”、“早暮”都是形容人不分白天黑夜地勤于公事的。“偃鼌运粮”的句法结构相同,“偃鼌”作状语,意思是不分白天黑夜地勤勉运粮。扬雄应该是把名词作状语的偏正结构短语,误认作一般的主谓结构短语,既然“偃鼌”是主语,就应该能发出运粮的动作,能发出运粮动作的一般是人或动物,而“鼌”字又从“黾”,应该表示动物,所以才得出“偃鼌”是个动物的结论。

  名词作状语和名词作主语都是古代汉语最基本、最常见的语法现象,二者虽然形式相同,但可以从意义上加以区分,以扬雄、许慎等人的古代汉语修养,要想正确区分应该困难不大。扬雄之所以犯错误,应该是他头脑中没有名词可以作状语的语法观念,因此思维受到局限。许慎已经知道杜林正确的说法,但仍误从扬雄的误说,更说明掌握语法对于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我们现代人的古汉语修养远不如古人,如果再不努力学好语法知识,肯定会犯更多更多的错误。

  图一:北大汉简《苍颉篇》

  再举一个现代学者因不重视语法的而犯错的例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简《容成氏》中有一句话“强弱不绐諹,众寡不圣讼”,这句话应该如何解释,研究者有不同意见。其中有一种意见认为,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其中“绐”和“圣”是名词,分别作动词“諹”和“讼”的宾语。根据有关的句法结构知识,这种看法是不能成立的。

【本文责编:教育施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