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碉房】
碉房是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部分地区常见的居住建筑形式。从《后汉书》的记载来看,在汉元鼎六年(公元111年)以前就有存在。这是一种用乱石垒砌或土筑的房屋,高有三至四层。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碉房的名称至少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
建筑特点
一般来说,碉房多为多层建筑,底层可以作牲畜的圈,二层可以作人的居室、储藏室等,三层可以作经堂,供佛像、点酥油灯等。在拉萨等地,我们能看到的三层或更高的碉房大多是旧西藏贵族所修。也有的碉房只修平房。
同帐篷一样,碉房也有大有小,这主要依主人家庭人口和修建住房的经济能力而定。在西藏,人们修建房屋以“柱”为单位,1“柱”相当于2米×2米的面积,碉房平面、整体形状都是方的。有些人修十几“柱”房屋,有些人只修二三“柱”房屋。大面积众多的错落有致的碉房连在一起,非常壮观。碉房层高只有2.2米至2.4米,高个子进屋,虽然一般不会碰上头,但也要时间长了才能习惯,就是一般个子比较矮小的人,也会感觉有些压抑。好在碉房楼顶都是平面的,人们只需更上一层楼即可感到心旷神怡。
西藏各地都有碉房,但风格却各有不同,比如拉萨的碉房多为内院回廊形式,放眼望去,全是碉房的窗户,进入院内,如同进了迷宫。而山南地区的碉房则多有外院,人们可以很方便地进入户外活动。但所有的碉房楼顶都是平顶,人们可以经常在楼顶活动,比如散步、娱乐等等。在家家户户的楼顶,四角都比其它地方高出许多,这些高角会挂满五彩经幡。重大节日或家中有比较重要的事情时,会在屋顶煨桑敬神等。
建筑设置
最具代表性的藏族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物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因其外部很像碉堡,故称碉房。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青海南部玉树、果洛、黄南州的一些地区,是农牧兼营的半农半牧区,也是盛产石材的山峦河谷地带。藏胞的居住建筑多为石砌二层或局部三层楼房,大都建在背风向阳,能防御侵袭的山坡地段。主体为石木作,外墙用块石或片石砌筑,墙厚近一米,墙上开孔少,门窗洞也很小。
碉房楼上住人,房内最好的一间是佛堂,旁边是卧室和厨房。个别小的碉房厨房和卧室共用一间,门窗小,排列不整齐,室内采光差。碉房屋顶为平顶,草泥面用石磙压光,可供打麦、晾晒及做户外活动之用。按其形式可分为碉楼式碉房、碉塔式碉房、独立式和院式碉房。碉楼式碉房一般为二三层,个别也有四层,四周高墙封闭,有的上层为凹型平面,利于采光和户外活动,这是当地藏居的主要形式。碉塔式碉房是在二三层碉房之上局部突出两三个房间,多作为经堂、佛堂之用,其上做坡屋顶,形成顶点呈塔状。它是一个地区的主要建筑,多是过去百户、千户头人的居所,以示威严。
独立式碉房无院落,多建在荒山隐蔽的山洼地段,平面随地形而异,分散于山峦河谷之中。在居住集中的村落,这种独立式碉房高低错落、层叠而上,小径石阶通达各碉房之间。而院式碉房除了以碉房为主体之外,前面或三面砌筑院墙,形成封闭式院落,沿院墙布置牲畜圈、杂用房及佣人住房等。这种院式碉房多为贵族头人所住。在形成村落的地方,有的碉房彼此相连,依山就势,因地成形,突出塔式碉房或院式碉房,在自由多变中形成了一个地区的中心,联系各处的小径巷道,有宽有窄,曲曲折折,这是碉房群体布局的重要特点。
“碉院”是一组较大的综合性建筑,一般三层,局部四层,平面为四全院式,中间有较大的天井内院,设小花坛,可种树木花卉。内院四周设回廊,石砌外墙用全封闭,除了门洞,墙上开少量小窗。底层为牲畜圈、杂用房;二层多为仓库、接待房、佣工房等;三层为卧室、厨房和粮仓、珍宝库;四层为经堂、佛堂、经书库。有的在外墙女儿墙部分刷以黑色或棕色圆珠图案,窗上檐一层或二层方椽挑出,作为传统式藏窗形式,丰富了立面,改变了石墙面之笨拙感。
碉房在青南藏区适应性很强,特别是在野兽出没之地,是较好的住居,同时有就地取材、建造方便等特点,故能被广泛采用和发展。而碉院只是为个别贵族头人、巨商所住,标准高,建造难,投资大,故很少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