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中国神话协会会长叶舒宪】
很高兴光明日报社召开《山海经探秘》座谈会。芦鸣先生也是新认识不久,这么一位海外华侨,可以说是弃商从文,进入中国古典的研究,精神非常令人感动,潜心多年,对《山海经》做了几十万字洋洋洒洒的。大家刚才看了,他讲起来非常激动。从神话学的角度看,《山海经》在现代被当做神话之书,从鲁迅到袁轲这些文学家非常推崇。今天会议请来了李学勤先生,发表了他的高见,我觉得很重要。就是过去的历史学者,是不敢把《山海经》当做史料来用的,这在历史上一直这样,看看《四库全书》给这本书什么分类?为什么?它的名字叫做经,实际上古人没把它当经文看,主要它里面的内容,对儒家的思维接受能力来说有很大的差距。李先生举的例子,这本书为什么能留下来?就是因为皇帝有一个奇怪的事情解决不了,只有《山海经》这本书能对上,于是这本书保留了。当时因为它有志怪解疑的作用留下来了。大家写历史的,搞考据学的对此基本是望而生畏。谁喜欢它呢?第一个写《山海经》读后感的是陶渊明,在座的王红旗和他夫人二人,几十年都想恢复《山海经》的原图,当然跟芦先生的图还是有出入的。就是怎么样看《山海经》这本书?原来有图,现在留下来的几万字是对这个图的说明词。后来图丢了,只留下文字。这对它的解读,等于是文化的断点。《四库全书》把它放在小说类,小说不是文学的小说,就是庄子所说的,小说数量不经之谈,汉书艺文志的说法,街谈巷议,不能登大雅的,叫小说。这类东西古代是文学家喜欢,从陶渊明,李鹤,再到李商隐,只要是文学家,都从这里寻找灵感。刚才沈总编说了一句话,这本书是创作出来的,这里确实要有发挥想象的人,才敢在这里面去发挥新的创作。李先生刚才说王国维在1925年把甲骨文找到,王国维把这个叫做二重证据,古代这个没有。有这个,《山海经》的性质应该发生的180度的转变,以前小说都是虚构创作的,没有人找它真的东西。自从历史所的胡先生,就是在王国维之后写的甲骨文四方文明的考证,怎么考证呢?在一块龟上写了八个神的名字,非常严格。就是这样的记录,翻遍了中国其他所有古书,死无对证,只有《山海经》里有。过去认为最不可靠的小说,虚构的,现在看来跟甲骨文,因为是地下三千多年埋下去的,不可能有什么人造假,就是所有的汉字书没有,《山海经》的信息已经记录在案了。所以我把这个叫做从小说到史料的转变,说它180度。是不是史料?就是从头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就是刚才说的,传说跟历史搀杂在一起的,最难的就是辨析,它并不是所有东西百分之百可靠,但是甲骨文,四方风,使它的地位一下子变成现代学者们非常关注的。就是因为这样以来,《山海经》,神话学家把它当成民间文学,历史写着基本是要找里面有那些真实的信息,在我们看来,这部书最大的困难,就在于它记载的图和图背后的信息,都不是有文字以后,都不是有书本以后的知识,因为甲骨文已经三千多年了,甲骨文背后还有夏朝,那个时候不以文字形式传承的,我们怎么样考证《山海经》的真实呢?在这点上我觉得芦先生是想把它放在世界地理范围去求证。在这点我们接触几次我们有分歧的,我们比较保守,我们不认为《山海经》能涵盖全世界的地理,主要的一点是因为那时候的交通和中原人的知识能不能到南美洲,到美洲,这个东西,当然作为一个假说,这个可能性肯定有,但是在没有求证之前,我们真是不敢这么来。哪些东西是可以求证的呢?有一点足以能够求证《山海经》的真实性,就在上个月我们也带着作者芦鸣先生到了朱先生辽宁朝阳市建厅县,那里挖出了距今五千年、六千年的神庙,庙出来了,神像也出来了,是女神,而不是男神,这对我们原有的父权制是很大的挑战。打开任何一部艺术史,都叫史前维纳斯,就是丰乳肥臀的。在人家那儿一看都是知母不知父的。在朝阳发现了这座墓,八十年代命名为女神庙,现在盖成了一座史前博物馆,去了那里等于我们进入了《山海经》的世界。《山海经》反映的基本上是后面的文字没有记录的,但是那个世界在哪儿?在地下沉埋着。它的核心的东西,现在看来我们用一个概念来概括,跟史前宗教有关系,信什么?先是崇拜女神,再是崇拜地上的一种物质,就是《山海经》140多座山出不出玉的问题,这个过去看不懂。同时还告诉你出什么玉?今天人怎么理解?如果今天不是做买卖的,他怎么会写这本书呢?红山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玉礼器陪葬,那时候所有金属没有,那时候从头到脚都是玉。大家去看看这个博物馆,就知道《山海经》的真实,只有在今天,那里的真实条件才能被我们认识。
刚才芦先生讲了他世界地理观的构图,他还有一个解经的诀窍,我们在一开始推荐词里就是声训和测字术,就是在封底的第一句话,声训和测字术来诠释。《山海经》140座山出不出玉,被芦先生解读为欲望的欲。开始给他设计的研讨会,是玉与欲。现在我的发言还是这个记录,就是他认为凡是写到玉的都是跟人的欲望有关系。欲望的隐喻变成了进入《山海经》的法门。我们说这个方法是一种大胆的尝试,确实大胆!你说古代有没有书,从开始到最后都是用谐音的?但是熟悉中国玉器文化的,发现谐音就是从中国玉文化开始的。玉文化中只要熟悉玉雕,就知道这个太普及了。但是我们现在反推,《山海经》的时代从南山经到中山经,再到《海经》全部都是谐音,我们现在也没有芦先生这么大胆,我这次还是有保留态度。但是我们发现,玉器的实证确实能够打开一个视角。
我在PPT里列了八个文化,什么文化呢?就是在夏商周还没有开始的时候,汉字也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在中国的国境内已经有八个文化是崇拜玉礼器的,是大规模生产使用玉礼器的后来叫夏商周那套礼仪的东西。就是考古学只能用当地的村命名这在辽河流域,最远到了甘肃武威,在四千年前已经被一种东西,我们用的字比较重,叫统一,我们是玉文化先统一了,就是中国还没有,整个东亚这块已经被玉文化统一了。如果再放远一点世界,玉文化,日本也有,韩国也有,越南也有,香港那边都出这个东西,都是史前的,就是汉字还没开始的。如果说要在东亚找个文化认同的东西,背后是什么原因呢?今天借助于国际上比较有名望的社会科学创始人叫马克思韦伯,他是从资本主义怎么来的?他认为和基督教新教伦理有关系的。如果简单地说,就是玉石的神话性。玉石代表什么?一,代表天。中国用的玉的料最多是青玉,古代叫青天、苍天。《山海经》记录的石头不是纯粹的物资经济的现象,背后有一个信仰支配。为什么那时候的人那么关注,当然也说到金属,《山海经》李学勤认为是汉代的,目前主流都认为是战国时候编成的,主要证据就是《山海经》里提到哪些山有铁,哪些山有铜,那很早,出铁的的山不是很多,只要有记载,铁的普及是春秋以后,之前基本没有铁,主要是铜。所以根据这个把《山海经》的年代大致现在归到从战国到西汉这段。玉文化的发现,比铜、铁都要早几千年,在辽宁和内蒙古的红山文化背后,还有一个最早的玉文化,是最早出的玉礼器。我们的解读,因为把每个器形重新和神话、观念相联系,认为不是纯粹的装饰,都是信仰的行为,就是佩玉的行为,那个文化距今足足八千年,从这个到后来的赵宝沟,到红山,等等,这都是一线贯穿的,这个时候我们看《山海经》为什么每座山先告诉你有没有玉,其次再告诉你是什么玉。就在上周我们在延边出席一个会,在《山海经》里找出一个新的证据,就是玉的宗教和信仰,它在大约西周时代发生了一次,我们也是借用西方人的词,叫新教革命。怎么新教革命呢?因为北方的红山玉,名家坛玉,都是用的当地的玉料,出来的颜色是杂的,以青黄为主,但是什么颜色都有,大家打开红楼梦,告诉你贾府厉不厉害,就叫白玉为堂。还有东海缺少白玉床,龙海请来金陵王。回到《山海经》看明白了,140座山出不出玉,其中有17座山告诉你出不出白玉,甚至在一个叙事中,先要叙事出寓玉,还有白玉,所以玉和白玉是作为两种东西分开叙事的,这也就是说它的真实性我们看不懂,我们不了解,现在根据夏商周来的玉器,进国家博物馆一看就明白了,从商以来帝王用的玉基本以白玉为主,而且最高尚的就是羊脂玉。看看这个玉在今天市场上的价格,如果懂收藏的都会明白,中国大妈跟着人买黄金,那是西方人的价值观。中国人,我们打开这本书,看看原文,49页就是西山经,140座山为什么只讲它?因为这座山是关于玉山最神圣的一座山,因为它跟皇帝联系在一起,而且皇帝在干什么呢?我们看49页,单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其中多白玉。虽然我在2004年跟几位学者合着写了大概两千页的一部解读《山海经》的书,但是当时也不了解白玉在《山海经》中,确实没有解读出来。今天看来非常明确,西周以来的玉器,尤其从三门峡的白玉基本上至高无上的。虽然数量少,但是到汉代以后,白玉成了至高无上的,其他的价值都下去了。我们再去读高中语文里讲鸿门宴这段我们终于明白了,救了刘邦性命的不是范增什么的,就是刘邦来鸿门宴带的两个礼物,如果熟悉语文的,什么礼物啊?鸿门宴上一共五件三种,一个就是范增身上带的玉珏,这个拿出来就是要杀人的。刘邦要逃,项羽追过来杀他,就是没杀,司马迁写的非常具体。剩下的两种四件礼物,给范增的是两个玉斗,没有说颜色,范增拿起剑来击碎,还让项羽追这个人,给项羽的什么呢?就是两个字,白璧。项羽是至之座,项羽把两个白璧放在座旁边,就绝对不会杀刘邦了。白玉就是和氏璧的故事,现在也解读了,跟玉教的信仰的传承非常有关系。因为玉代表神,一般的玉是青玉,代表神的存在,天上的发光体,日月星就是玉璧。当秦始皇取得了统一大帝国的权力,终止了所有的,把天下所有的兵器熔化掉,作为金人十二,只用一件东西来象征帝国的最高权力,那就是传国玉玺。所以中国的历史现在看来跟玉教的信仰的驱动是直接关系在一起的,包括传国玉玺,一直到唐宋,一会儿丢了,一会儿找到了,到现在故宫看,千年的皇权是白玉玺。说明什么呢?《山海经》讲的149座山中17座中出白玉,说明人们对当时玉的认识。为什么《山海经》讲到每一个一经结尾的时候要讲这个山的祭祀,就是讲圭璧。
芦鸣先生非常虔诚地帮我们打开了《山海经》的另一座门,欲望。我们是做文学的,但是我们倾向历史,我们用一个词就叫神话历史。你过去认为的历史全是客观的,不存在客观,所有的历史都是人写的,只要一写肯定有主观的。每一个民族的历史都始于神话讲述。华夏的历史,由于找到了这个玉石,它的分布像不像《山海经》讲的是不是有那么多山?我们去采样,已经大概几十种,没有达到一百多种,就是今天关于玉石的认识和《山海经》那个时代,已经失传了,相当大的距离,但是真正出白玉的山在哪里?只要身上佩玉的都知道,在新疆和田,天山唯有那座山,白是次要的,主要的是油性,儒家叫温润。这两个词我们明白了毛泽东为什么叫润之,他父亲肯定是有玉文化的,合起来就是润泽。昆仑、圣山出白玉,有一座山叫玉山,离黄帝不远的,叫西瑶母,以前看不懂的东西,考古的发现,我们逐渐找到《山海经》背后,是不是有世界地理?这个可能性是有的,但是目前,从阿富汗往西,那个地方也崇拜玉石,主要崇拜青筋石,而不是和田玉。我们写了一个叫西玉东输和华夏形成。那个时候盯着新疆,不是因为民族和地域,只有那个地方出的玉才能达到润泽,就是油性。儒家比喻人格的理念直接来自对和田白玉的认知,这样我们就找到了中国史前统一的信仰,就是在秦始皇还没有打,整个东亚被他统一了,就是哪里出现了大件的玉器,肯定就是他的信徒,当然没有教堂,没有圣经,如果有的话应该是《山海经》,它以另外的形式记载了玉和白玉的不同存在,其中还有白石头。中国人爱玩儿石头,今天所有的石头都能拉动经济,为什么?古老的根源来自于这样的信仰。我也是借着对芦先生的新作表示祝贺,也把我们两个争鸣的观点给大家做一个交代。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