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知识>桃花坞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
来源: 立身国学教育  2015-02-15 15:02:00   责任编辑:沈碧梅  www.k618.cn
内容提要:人们常说桃花坞木版年画是“中西合璧、雅俗共赏”。乾隆时,在桃花坞周边就有姜思序堂等制作绘画颜料的名店号。

  传统中国节|年画桃花坞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

 

  【图语:桃花坞木版年画】

  人们常说桃花坞木版年画是“中西合璧、雅俗共赏”。社会经济、历史人文、风尚习俗、审美情趣、工艺技法等客观因素和艺人的个人风格都深深影响着苏州的年画制作,形成了桃花坞木版年画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特点。尤其是到了清代康、乾之际,桃花坞年画开始进入全盛期 , 产生了“姑苏版”中一批最优秀的作品,以前所未有的绚丽多彩的画面呈现在世人面前。

  一、康熙至乾隆年间“姑苏版”的艺术特色

  追摩传统绘画的题材、形式与技法,文人参与创作的“姑苏版”在画面经营与笔法运用等方面均悉心模仿传统绘画,具有浓厚的宋代以来的院体画、界画和风俗画的特征,在形式上也体现了传统绘画的中堂、对屏和册页的特质,不少画面还加以大段的诗句题咏和款识,体现了文人意趣。如清康熙年间( 1662—1723) 的《花卉博古图》,从造型、构图到技法等都以中国传统绘画的写实工笔为主调, 花篮、托盘等以稠密微细的线条描写细部,花卉主体不用线条勾勒,而直接以近似没骨法多版套印, 以烘染出颜色晕化的效果。又如,在表现苏杭风景等题材时,画面经营以我国传统山水画“三远法”来布局远山近水和亭台楼阁,铺陈出辽阔深远的意境,并以擅长的传统绘画笔法描绘山峦、树石、水波等。尤其是两宋以来随着市民文化兴起,兴盛起来的写实风格的风俗画,无论是题材、形式还是表现技法,都对“姑苏版”有相当大的影响。如《姑苏阊门图·三百六十行》等城市风景画与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明代仇英《清明上河图》一脉相承;《街头谈笑图》与宋代苏汉臣的《货郎担图卷》都是描绘栩栩如生的市民形象; 宋代大量的婴戏题材, 如李嵩的《采莲图》、《小庭婴戏图》、《童子采莲图》等等也可见于“姑苏版”中。两宋习见的《耕织图》、《春社图》、《观灯图》等在“姑苏版”中都能找到相似的作品。“姑苏版”中大宗的仕女图,从人物形象到举止衣饰都能看到清代美人风俗画的影子。

  参用西方绘画的表现技法,“姑苏版”在延续传统绘画精神的同时,表现出对外来艺术形式技巧的浓厚兴趣,如学习西洋透视法,以鲜明的建筑透视线表现空间,一变古本版画插图中人比物大、前后不分的画面效果。如《全本西厢记》表现连续的多层次的庭院空间,各建筑群比例大体相称。又如《池亭游戏图》中地面、桌面等物随着透视线的缩短向一个焦点聚合,人物有前后之分,外部的景色也随透视线延伸。“姑苏版”受到西方影响的第二个特征,即是利用了光影知识的明暗造型法,结合晕染,模仿西方铜版画施以规整、细密、匀正的排线来表示人物、衣褶、宫院楼阁、树木叶冠的投影与阴阳向背,对象的表现富于体量感且更加突出。如《姑苏万年桥图》在房屋、桥梁等建筑物内侧根据光线来源画上暗部,在描画人物时强调衣襞阴影或光源照射产生的明暗关系。

  版式继承了苏州版画插图的特点。明代万历 ( 1573—1620) 时,苏州版画已经崭露头角,到了天启( 1621—1628) 、崇祯( 1628—1644) 年间,苏州版画发展迅速,并达到巅峰。苏州版画插图汲取了徽派版画刻工精致的特点,并在版式上有所创新。

  “姑苏版”不仅继承了版画的刻工技法,在版式上亦留存了许多版画插图的痕迹。如《西厢记》的双屏形式延续了苏州版画插图里常见的双面连式。又如《十全图·财源图》、《桐下美人图》等采用了明代苏州版画插图创制的外方内圆的版式——月光版,等等。

  色彩浓丽轻透,文质沉雅,层次丰富。“姑苏版”多采用墨版套印与敷彩相结合的方式,以敷彩为多,分平涂与晕彩两种。多用松烟墨,质轻、透明,层次丰富。以淡墨色的使用最具特色,有的先用浓淡两种墨色套印,然后敷彩; 也有的先印红、蓝等色后再套印淡墨色,形成暗红、墨蓝 ,即“环色”。大块的灰色或局部的灰调子,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令色调雅致柔和,更加统一。套色和敷彩所用的颜料由民间作坊以古法自行配方泡制,以水性植物颜料与石性矿物颜料为主,尤以水性植物颜料更适合木版水印的表现。苏州自古绘事发达,颜料制作技艺精湛。乾隆时,在桃花坞周边就有姜思序堂等制作绘画颜料的名店号,这一时期的桃花坞木版年画色彩似丹青笔墨般文质古雅,经久不褪,与其所用特殊的颜料有关。

【本文责编:沈碧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