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西坡葬礼】
2000年至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河南省灵宝市阳平镇铸鼎原边上的西坡遗址进行了6次发掘,首次发现了仰韶文化中期的墓地,因其对认识仰韶文化中期的聚落形态、埋葬制度、社会结构以及中原文明的起源具有重大意义,入选了“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在5000多年前那段中华文明初生的灿烂岁月里,这片秦岭和黄河之间的狭长地带属于仰韶时代中期的庙底沟文化(距今约6000年至5200年)的核心地带。西坡遗址是这一核心地带的中心聚落,面积约40万平方米,中心是4000多平方米的广场,广场四角各有一座大型半地穴式建筑。依据考古学家2006年的发掘资料,我们可以观察到这场葬礼的动人细节,领略一番初创中华文明的那些英雄人物的风采。
公元前3300年盛夏的一天,西坡居民逐渐聚集到了广场上,守候在一处大型建筑前。刚刚逝去的男子地位显赫,他死亡的消息很快传遍铸鼎原周围的20多处聚落,一场隆重的葬礼即将开始。
葬礼前的准备
整个葬礼大致是从尸体处理开始的。第一步先清洗死者的身体和头发。西坡墓地中有些墓主头戴发簪,应该就是清洗头发以后插上的。清洗后要用织物将尸体包裹起来。逝去的男子明显经过包裹:两肩上耸,上臂的肱骨和锁骨本应该成直角,现在成了锐角;双膝并拢,间距只有1厘米;最明显的是双足,足尖向下、脚面绷直,呈跳芭蕾舞状,明显是紧密包裹的结果。包裹好的尸体被放置在聚落中心的大厅中,供吊唁者瞻仰。这是一个200多平方米的红色大厅:红色的地面、红色的墙壁、红色的立柱。这里可能举行过各种各样的重要仪式:庄重的男性成年礼、神圣的宗教仪式、盛大的婚礼、欢乐的节庆……现在,这里要举行的是一个重要人物的葬礼。这位男子生前地位显赫,可能在这个大厅里主持过很多重要仪式,一直是众人仰慕的主角。现在,他静静地躺在那里,仍然是主角。他的死,是那个夏天的大事。人们准备着盛大的下葬仪式,准备着一场显示社会身份、维系社会组织和秩序的重要演出。
墓圹方位在死者故去的当天傍晚就选定了,朝向与当天日落西山的角度一致,太阳的东升西落,正对应着人的出生和死亡。墓圹规模相当宏大,长约5米,宽约3.4米,现存的深度近2米,出土量约20立方米,为目前发现的同时期规模最大的墓葬。按照测算,需要10个壮劳力工作5天才能完工。下葬前需要备制一种特殊的用品是青灰色的泥。这也是这座大墓的一个特别之处——全部用特制的泥填埋。更独特的是,泥中还掺杂有芦苇、枣、酸枣、旱柳、五蕊柳等10余种植物。还有让我们得知下葬季节的野茉莉果实的印痕。需要准备的其他物品有木板、麻布、朱砂及随葬品。
墓主人是谁
下葬的日子终于到了。长长的送葬队伍从中心广场出发,缓缓南行,从聚落的南门跨过壕沟,来到地势较高的墓地。苍翠的秦岭如在眼前,北面的黄河隐没在烟雾之间。在幽咽的陶埙吹响声中,在众人肃穆的注视下,包裹着麻布的墓主人被轻轻放置在深邃的墓室中,随葬品摆设在脚坑内,木板封盖住了墓室和脚坑。麻布又被铺盖在木板之上。特制的青泥掺和着新鲜的植物枝叶洒向墓圹之中,很快就填满了整个墓圹。挖掘墓圹时挖出的约20立方米泥土被堆成底部直径5米、高3米的封丘,巍然伫立。隆重的葬礼由此落下帷幕。
这位身高约1.65米,年龄35岁的男性死者是谁呢?单薄的考古资料不可能给出确切的答案。但精细的多学科分析,能够为我们提供关于死者生前活动的诸多信息。体质人类学家发现,他的头骨额中缝发育情况和其他重要特征均与西坡遗址中的另一座大型墓葬M8的男性墓主非常相似,两人之间可能存在密切的亲属关系,也许同是社会上层家族的一员。他的下颌的两颗门齿在生前就缺失了,可能是有意拔除的,显示他特殊的身份。他的右侧第2、3肋骨中部有骨折错位愈合现象,应与生前创伤有关——墓主人因身份特殊,生前可能经常参加竞技活动,并曾经受伤。寄生虫专家提取了他盆骨内的土样,检测后发现,土样中存在的寄生虫卵数量远远多于其他墓主。这种寄生虫是大量食用猪肉才滋生的,也就是说,墓主人吃猪肉的机会远远高于其他人。对人骨内氮十五含量的分析显示了同样的结果:墓主骨骼的氮十五量明显偏高,表明生前食用猪肉较多。猪肉在当时是奢侈的美味,只有在重要活动中才食用,墓主一定比一般人参加了更多的可以享受吃肉待遇的重要活动。随葬品中的一对大口缸也是显示身份的重要标志。
生长在庙底沟文化核心地带的中心聚落中,在大型公共建筑内主持过重要仪式,死后拥有面积17平方米的大墓和特殊的埋葬方式……我们虽然永远也不可能知道这位中年男子姓甚名谁,但已经可以非常明确地知道,他是庙底沟社会等级化的代表,是中国史前时代涌现出的第一代领导者中的重要一员。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提到的墓主人并不是个例。庙底沟文化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史前时代灿烂的转折期,各地区都在上演着社会加速发展的大戏,各地都涌现出了自己的第一代领导者:辽河下游地区出现了红山文化的社会上层,他们兴建大型冢墓和祭坛,主持着祭祀活动;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的社会上层,他们聚集财富,制作着标志身份的奢侈品;在长江下游,我们发现了凌家滩文化的社会上层,他们获取稀有的玉料,墓葬奢华。
生长在庙底沟文化核心地带的中心聚落中,在大型公共建筑内主持过重要仪式,死后拥有面积17平方米的大墓和特殊的埋葬方式……我们虽然永远也不可能知道这位中年男子姓甚名谁,但已经可以非常明确地知道,他是庙底沟社会等级化的代表,是中国史前时代涌现出的第一代领导者中的重要一员。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提到的墓主人并不是个例。庙底沟文化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史前时代灿烂的转折期,各地区都在上演着社会加速发展的大戏,各地都涌现出了自己的第一代领导者:辽河下游地区出现了红山文化的社会上层,他们兴建大型冢墓和祭坛,主持着祭祀活动;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的社会上层,他们聚集财富,制作着标志身份的奢侈品;在长江下游,我们发现了凌家滩文化的社会上层,他们获取稀有的玉料,墓葬奢华。
生长在庙底沟文化核心地带的中心聚落中,在大型公共建筑内主持过重要仪式,死后拥有面积17平方米的大墓和特殊的埋葬方式……我们虽然永远也不可能知道这位中年男子姓甚名谁,但已经可以非常明确地知道,他是庙底沟社会等级化的代表,是中国史前时代涌现出的第一代领导者中的重要一员。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提到的墓主人并不是个例。庙底沟文化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史前时代灿烂的转折期,各地区都在上演着社会加速发展的大戏,各地都涌现出了自己的第一代领导者:辽河下游地区出现了红山文化的社会上层,他们兴建大型冢墓和祭坛,主持着祭祀活动;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的社会上层,他们聚集财富,制作着标志身份的奢侈品;在长江下游,我们发现了凌家滩文化的社会上层,他们获取稀有的玉料,墓葬奢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