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知识 > 元代的宫廷宴乐
元代的宫廷宴乐
来源: 网络    2024-09-30 11:39:12   责任编辑: 陈笠翁   www.k618.cn
内容提要: 与此同时,又融入了许多宋代宫廷队舞的成分,成为蒙古、汉交融的宫廷宴乐。不过,元代的宫廷队舞不称“队舞”而称“乐队”,分: 1、“乐音王队”是元旦用的队舞.

 

  【图语:宫廷宴乐】

  蒙古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入主中原后,除本民族民间歌舞仍然流传外,由于蒙古族统治阶级对本民族文化的重视,元朝的宫廷宴乐及其他表演性舞蹈带有十分浓厚的民族色彩。与此同时,又融入了许多宋代宫廷队舞的成分,成为蒙古、汉交融的宫廷宴乐。不过,元代的宫廷队舞不称“队舞”而称“乐队”,分:1、“乐音王队”是元旦用的队舞;2、“寿星队”是天寿节,祝皇帝生日用的队舞;3、“礼乐队”是朝会用的队舞;4、“说法队”是礼赞宗教的队舞。

  元代宫廷“乐队”(舞队)结构庞大、复杂,关于舞蹈的记述虽多限于地位调度与队式,但从多种多样的服饰、舞具、曲名等考察,其舞形舞态也可推知一二。那戴幞头、穿袍、束带、执笏的,是官样打扮,动态必是比较端庄;那些头戴唐巾、唐帽,或戴翠冠、贴花钿、穿绣衣、执牡丹的妇女,表演时当是优美的汉族舞蹈,很可能源于宋代队舞——《佳人剪牡丹》;表演中念致语的形式,也来源于宋代;“引队”中执“戏竹”的人物,与宋代队舞“竹竿子”一样,是主持演出兼报幕的角色;那扮成金翅雕、乌雅、鹤、龟,作“飞舞之态”等表演的,分明是历史悠久的拟鸟兽舞,而龟鹤之舞历来就含有祝长寿之意。那披甲执戟、执斧、执叉的武士装者,表演的当然是英武豪健的武舞、战舞;那些盛装的妇女,手执宝盖、伞盖、日月扇、孔雀幢等舞具,很可能是烘托气氛的群舞演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宗教气息浓重的舞蹈,舞者的服饰,有穿袈裟、执佛珠、着道袍的,还有扮作“文殊像”、“普贤像”、“如来像”、“八大金刚”、“五方菩萨”、“乐音王菩萨像”神佛及夜叉、飞天等。还有戴着各式面具的舞蹈,在元旦用的《乐音王队中》,面具相当多,有戴红发青面具、戴孔雀明王像面具、戴毗沙神像面具、戴龙王面具,连乐工也戴霸王冠、青面具,还有戴卷云冠青面具等。中原旧俗,驱鬼逐疫才跳戴面具的“傩舞”;喜庆吉日有戴大头和尚面具的民间舞,造型生动,喜笑颜开,毫无狰狞恐怖感。元代宫廷宴乐用红发青面等神怪面具舞蹈,可能来自堪称蒙古族古典舞的宗教舞——“查玛”(跳神),这种舞蹈多戴着各式面具起舞。这种舞蹈史悠久,包头石湾汉代墓葬出土了一个黄釉浮雕陶樽,纹饰复杂,包括祥瑞神兽、甲胄武士、舞蹈、戏乐和其他神话故事,有戴着牛、羊、鸟、猴多种面具的人物形象。其中一个戴羊头面具的人物形象,斜展双臂,一腿直立,一腿曲抬,似跳舞中,猛然回头亮相,是蒙古族“跳神”舞蹈的常用动作;另一戴猴状面具的人物形象正跪地仰面,向舞者击掌,为舞蹈击节伴奏。两千年前北方民族墓陪葬器物中的面具舞形象,元代宫廷富于蒙古族色彩的诸多面具舞,以及今日仍盛行于蒙古草原多姿多彩的“查玛”,可说是一脉相承的。

  元代社会虽充满了各种尖锐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但它毕竟是一个全国统一的强劲王朝。它消除了各种人为的阻隔,各族乐舞艺术交流融会,形成了包容多民族传统乐舞成分的元代宫廷宴乐。封建时代的宫廷宴乐,往往是反映那个时代表演艺术发展的一面镜子,是那个时代表演艺术最高水平的代表。汉代以“百戏”、隋唐以乐舞、宋代以乐舞兼杂剧、明清以戏曲作为宫廷举行大宴,招待外国使节、国内少数民族首领及群臣的表演节目,正如今日举行国宴招待外国来宾等,要选一台最优秀的文艺节目演出一样。因此,元代宫廷宴乐各种乐舞杂呈,各民族乐舞穿插表演,有时虽然显得不够协调,却也热闹红火,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全国统一的兴盛气氛。

  元朝初建,即注意搜寻各地的乐舞人才、乐器礼器等,《元史·礼乐志》载: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元年(1264年)十有一月,括金乐器散在寺观民家者。先是,括到燕京钟、磬等器,凡三百九十有九事……大兴府又以所括钟、磬乐器十事来进……又中都、宣德、平滦、顺天、河东、真定、西京、大名、济南、北京、东平等处,括到大小钟、磬五百六十有九……”。《元史·世祖本纪》载“丁未日(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括江南乐工。”“徙江南乐工八百家于京师。”北方金朝的乐器、南方技艺较高的汉族乐工,都集中在元大都,对元代宫廷乐舞制度的制定与完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元代雅乐,完全继承中原汉制,除造了些不同的舞名外,仍用“文舞”、“武舞”两大类,祭祀天地、祖先、神灵等。 

【本文责编: 陈笠翁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