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出现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资料图 图源网络)
礼,一个中国人再为熟悉不过的字眼。它悄然无声的出现在现代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于我们,它写起来虽不过简单几笔,但在老祖宗心中,构成它的可不仅那了了五画。
一、礼,它传承一段历史
在殷商的甲骨文中,“礼”字是由表示两串玉佩的“珏”字与表示承器之物的“豆”字上下组合而成。也正如甲骨文以象观义的特点,“礼”在造字之初指的是祭祀所用的器皿。
秦始皇实现一统后,全国推行“书同文”,小篆这一凸显中国文字形意之感的字体应运而生。而为了更好地表现“执奉仪礼,祀神求福”的国家祭典,小篆中的“礼”字则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增添了代表“神事”之意的“示”字偏旁。
而随着碑刻盛行,汉代隶书中的“礼”变得硬朗方直,尔后再加之宋代楷书对于“示”字偏旁的平直简化,“礼”字最终固定成形。
从甲骨文到楷书,从殷商到宋,一个“礼”字走过了两千五百年,但它也仅仅是千百万汉字中普通的一员。然而,也正是这些由横竖撇捺堆积而成看似平凡的方块字,却在用它们的过往为我们演绎着一段段金戈铁马的浩瀚中国史。
二、礼,它践行一种规范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自夏商周以来,礼就一直被奉为历代社会生活的总规范。因而对于古人,衣食住行皆有其礼。
衣——穿着得体。古人的衣着由头饰、上衣、下衣、鞋屡与佩饰组成。头饰分为“冕” 、“冠”、 “帩头”, “冕” 为天子、诸侯和大夫在祭祀时所戴,“冠”是仅供贵族男子使用,而没有爵位身份的平民只能选择用材质较次的“梢头”。
在衣物方面,古人将短上衣叫“襦”,冬天穿的有裘、袍等。成为读书而未做官的人的平民因此,“布衣”也就成了这些人的代称。古人穿的下衣主要有裳(cháng)、绔(kù)、裈(kūn)等。裳就是裙子,有趣的是古代男子也穿这类裙子。绔也写作“袴”,成语“纨绔子弟”正来自于此。古人穿的鞋有屦(jù)、履、屐、鞮(dī)等,材质大都是是草、木、皮、丝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