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核心观注 > 遭遇三次兵火之前的南翔古猗园
遭遇三次兵火之前的南翔古猗园
来源: 北京晚报    2024-09-30 10:41:07   责任编辑: 解楠   www.k618.cn
内容提要: 古猗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名“猗园”,取自《诗经》中“绿竹猗猗”一句。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更名“古猗园”。

   位于上海西北角的嘉定区南翔古猗园,原名“猗园”,取自《诗经》中“绿竹猗猗”一句。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更名“古猗园”。

  

  清代末年的南翔古猗园 

  本图是清代末年的南翔古猗园,吸引着本地的文人墨客。如今,位于上海西北角的嘉定区南翔古猗园已经成为上海的一张名片。古猗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名“猗园”,取自《诗经》中“绿竹猗猗”一句。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更名“古猗园”。

  古猗园初名猗园,为明万历年间河南通判闵士籍所建,闵士籍建园之初,延请当时的名家——嘉定竹刻大师朱三松先生设计布置,以“十亩之园,五亩之宅”的规模,内筑亭、台、楼、阁,立柱、椽子、长廊都刻有千姿百态的竹景图案。闵士籍去世后,猗园约在明代万历末年就转让给翰林李名芳之子李宜之。到清代猗园又先后为陆、李两姓所有。

  就这样,古猗园几经转手,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冬,洞庭山人叶锦购得猗园。次年春大兴土木重修和改建,乾隆十三年秋落成,因隔了一个朝代,改名古猗园。据清代沈元禄《古猗园记》记载,园坐广福禅院西,门对曹家浜,南临良田万顷。园中有孤山曲廊,香阁翠楼,石舫水榭,怪石假山,全是明代建筑风致。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嘉定地方人士捐款购买了古猗园作为城隍庙的庙园,香客均可入园游览。嘉庆十一年(1806年)又再次募捐整修。咸丰十年至同治元年(1860-1862)间,太平军同清军及“洋枪队”多次在南翔激战,园内部分建筑被毁。同治至光绪年间,南翔各行业公所陆续修复一些可用的建筑,并增建了一些作为行业集议的场所,后来还在园内开设酒楼、茶肆、点心店、照相馆,此时的庙园已名存实亡。

  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军于3月3日占领南翔,古猗园被侵略军占用两个多月。日军撤退后,园内房屋倒塌,假山崩颓,树木被砍,花草枯败。

  1937年“八一三”事变,南翔再遭战火,园内除缺角亭、小云兜及五老峰等假山怪石外,大部分建筑被毁,逸野堂成了日军的马厩,花木古物荡然无存。

  抗日战争胜利后,镇政府将其作为公园开放。当地人士又集议修复古猗园,先后筹款重修了缺角亭、不系舟(书画舫),新建了微音阁、南厅、白鹤亭,并种植了一批树木花草。

  古猗园的亭台楼阁也是非常具有特色的,虽然以明代建筑为主,亭台楼阁,建筑平面形式多种多样,立体造型变化多端,体现江南园林建筑精巧自由活泼的特点。屋面小瓦筒瓦,屋脊花色镂空,各种斗拱、飞檐翘角、门窗式样、雕刻装饰,油漆粉刷色彩简朴素雅,具有明代园林建筑艺术风格。1978年我曾经游过这所园林,惜乎当时没有带照相机,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资料。2010年应南翔老镇长王其兴之邀,再次与学会同仁重游古猗园,留下了难忘记忆,今天再次去古猗园,真感到中国古典园林在美学上重视艺术意境的创造。在美学上园境和诗境、画境是共通的,有共同之处。园林的意境,也不是一个孤立的物象,不是孤立的一座建筑,不是有限的一片风景,而是要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能使孤立、静止的物象生动丰富起来,给予游览者更充分的美的感受,并能激发观赏者心灵意趣的释放,唤起审美邈思,促成意偕境生。

【本文责编: 解楠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