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早教班中的“国学”大热。各种读经班、学堂上,总角小儿摇晃着脑袋念着弟子规、背着三字经,几成一景;放学路上,一大一小唐诗接句,并不鲜见。让更多孩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养中成长,“小书生”究竟如何学好“大国学”?还真有点门道。
国学中发现生命的庄严
广义的国学,是把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统统归于国学囊中。其中除了佛教是外来宗教,基本全是诞生于中华本土,因此国学又被称为“中国学”。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国家,之所以屹立不倒,有其准则。先秦经典、诸子学说、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等历代文史学说,汇集成一套完整的思想文化体系,流传至今。
中华五千年文明,国学经典浩如烟海,究竟哪些符合青少年的学习特点?专家认为,学什么,先从明确学习的目的说起。
“国学经典凝聚着古人深刻的智慧与精神。学习的意义,在于发现生命的庄严,人生的价值,”嘉定区中光高级中学校长路光远说。在他看来,国学的研习,不是死记硬背,要从性情涵泳开始,所以孔子强调诗与礼乐的教化作用。
举例来说,墨子“节用”的命题培养学生节俭朴素的品德。中国人民一向以节俭为荣,以奢靡为耻。现在大多生活条件优越,很多人没有了节俭的生活习惯。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让孩子感受到这种美德的价值存在。“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三字经》培养孩子勤勉好学的学习态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论语》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崇高品性。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中,重诺守信是人与人之间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周易》“革故鼎新”的变革思想,就是培养激励青少年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