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电 (实习记者 鲍涵)11月14日晚,适逢清华大学历史系成立90周年,“人文清华”讲坛邀请历史系教授彭林在新清华学堂发表公众演讲《人,何以为人》,彭林教授从走出“半人时代”说起,阐释礼义之道与礼乐人生,带领听众一同感受中国礼仪文化的貌。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与近千名师生一起到场聆听。
演讲开场时,彭林向全场听众鞠躬致意,这是他数十年来上课的习惯,鞠躬以表尊重,不仅讲礼,而且行礼、传播礼。
彭林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由体质发展与心灵发展两个部分组成,延伸了梁思成先生提出的“半人”概念。人类已经度过了第一个“半人时代”,两百万年前以来,从森林古猿、猿人、山顶洞人……至今进化至人。然而,心灵发展曲折缓慢,才刚进入第二个“半人时代”,需要用道德理性去战胜内心残留的动物野性。
人,何以为人?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人和禽兽的区别在哪里呢?
从孔子提出的“鸟兽不可与同群”,到孟子所言“仁义礼智”,再到二程以礼为标准,进行“禽兽、夷狄、中原民族”的分类,彭林引经据典,最后以《礼记》之言做出回答,“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他希望关乎礼的文化自觉能够真正在每个人心中生根,使人“知自别于禽兽”,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来生活。
礼,何以为礼?礼乐人生,君子气象,又是什么样?
彭林解释道,礼,应该贯穿整个人生,外在表现为“精气神”;乐,特别是雅乐,能够陶冶心性;礼乐皆得,谓之有德。他特别用《礼记》中“临财毋苟得,临难无苟免”讲述君子气象,应是围绕内心,切忌贪婪,勇于担当。
彭林多年来致力于对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的研究,并以古礼复原与今礼重建为己任。演讲中,彭林首次发布了他主导复原的“乡射礼”视频片段。“乡射礼”是中国古代的习射之礼,体现了君子之争的理念。结合视频,彭林讲解礼乐知识,带领观众领略古代中国人在礼乐之中展现的英姿与气象。
此外,彭林介绍了生活礼仪,比如中国古已有之的餐桌礼仪,以及敬谦词的使用方式,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听众反省并守礼。
彭林以清华园中两个知礼行礼的小故事做结。吴宓行大礼,尊请王国维到清华任教,陈寅恪家中来客,请父亲与客人坐着,自己敬立,都传为美谈。彭林借用清华“行胜于言”的校风之训,勉励大家把求得的真知体现出来,付诸于行动,做“礼”的实践者。
演讲的最后,彭林再次向现场听众鞠躬致意,全场听众同时起立,鞠躬还礼。
在听众交流环节,彭林依次回答了三个有关礼的问题。他认为使用“老公”这种词语不是“与时俱进”,而恰恰是“退”,源于无知的错误,了解之后就不应该再错下去;他希望设置相关课程,促进礼乐文化的恢复;更期盼“乡射礼”能够进入冬奥会开幕式环节,提升礼学影响力,畅想全球华人同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图景。
11月20日,“人文清华”讲坛还将邀请清华大学中文系/历史系教授汪晖与师生分享交流。汪晖教授是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中国思想史、中国现代文学等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
“人文清华”讲坛是清华大学发起的大型活动,定期邀请优秀的人文学者,在标志性建筑新清华学堂发表公众演讲,阐述其经典学说、独特思考和重大发现。讲坛于2016年1月10日在新清华学堂正式开启,四位著名的清华学者,文学家格非、国学家陈来、社会学家李强、伦理学家万俊人,和清华校友、74届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获奖作家郝景芳都曾来到讲坛与听众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