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邮票上的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清明节期间,帝王将相均要行“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祭祖扫墓,最终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4月5日,中国邮政发行志号为2010-8的《清明节》特种邮票一套3枚,面值均为1.2元,展现了祭祖、踏青和插柳三个画面。同时,还发行小版张一枚,内含3套邮票。插柳的故事源自介子推。春秋时期,介子推割股奉君,晋文公返国赏随臣,介子推忠不言禄,与母隐居绵山,晋文公焚林求贤,介子推竟与母亲抱树而死。晋文公悼念介子推时,发现被火烧死的柳树复活,长出青青柳枝,飘垂着嫩绿的柳丝,十分惊喜,便折了几根柳条编成一个圈戴在头上,表示对介子推的怀念,并封这棵柳树为清明柳,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由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刘魁立编著的《清明节》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主要介绍清明节的由来、文化品格、墓祭习俗、节日文化等内容,可以帮助广大读者全面了解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