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做课间操】
5月17日是第二十五次“全国助残日”,今年的主题是“关注孤独症儿童,走向美好未来”。孤独症又称自闭症,而少儿的孤独症是现代社会中发病率越来越高的一种心理疾病。这些孩子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和人交流,情感冷漠,智力落后,有重复刻板行为,严重的还有自残、暴力倾向。据统计,截止2014年海口约有1170名孤独症儿童,他们需要教育引导,渴求社会的关心、理解和支持。
海口网记者来到海南(海口)特殊教育学校采访时正值课间时间,孩子们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做课间操。见到记者,孩子们主动向记者摆摆手,微笑的对记者说:“姐姐好!”该校何老师告诉记者,孩子一入学就教他们跟人打招呼,“孤独症的孩子不喜欢跟人交流,我们就用这种方式打开他们与外界的联系,现在孩子们基本能够主动跟人打招呼了,这是很大的改变。”
孤独症孩子在学校里跟正常孩子一样会学习语文、数学、绘画、音乐等,只是教学方式和层次不同。三年级的周老师向记者展示了孩子的绘画作品和写的字,“这个孩子的字很不一样,他不是写的,是画出来的,这些字在他脑海里就是这样的形状。”
部分孤独症孩子拥有过人的才能,有的记忆力超强,有的对数字、字母特别敏感。“2012年2月22日是星期几呢?”面对记者的问题,14岁的小锐用手在课桌上画了画,3秒后答道:“星期三。”这个一般人很难回答的问题,小锐只用了3秒便答出正确答案。除了对数字敏感,小锐还很有语言天赋,“他就是一本活英语字典,你问他一个单词,他能给你读出来,还能拼写正确。”何老师介绍,小锐最喜欢的是拼图,无论多大的拼图他都能一个人拼好,而且耗时短。
这样的“天才”,三年级周老师的班也有一位,他是拥有过目不忘才能的小吴。老师教的文章或歌曲,小吴只要读过、听过一遍就能完全记住,“有些文章我教了很多次,还常常记不住下一句是什么,他只读过一遍就能帮你背出来。”周老师说。
其实,孤独症孩子离天才只差一步。
严重的孤独症有自残倾向需教育引导
周老师告诉海口网记者,孤独症的孩子不愿与外界交流、情感冷漠,长期以往会与外界脱节,影响他未来的生活,而严重的孤独症会有自残和暴力倾向,专业机构和老师的教育引导非常必要。
据海口市残疾人联合会的调查,截止2014年,海口市6—14岁孤独症孩子约有1170人,约占全市智障孩子的25%。海口目前只有1家公立特殊教育学校,即海南(海口)特殊教育学校,5家民办专门针对自闭症等发育障碍较为严重的孩子进行教育康复训练的特殊教育康复机构。在海口1170名孤独症孩子中,能够到公立特殊教育学校或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不到60人,到5家民办特殊教育康复机构训练的大约有120人,入学率为15.38%,84.62%(约990人)的孤独症孩子受教育的权利无法保障。
就目前而言,特殊教育是教育短板中的短板,学前康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等非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更加薄弱,还有很多需要特殊教育的儿童、少年没有从特殊教育中获益。
此外,残疾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者众多,特殊教育成本高,教育功能不够,社会重视不足也成为海口特殊教育存在的苦难。
为此,海口市残联建议,应结合现在的教育资源布局改革契机,在海口近郊选择一所即将被合并的普通教育中、小学,整体转型,主要招收孤独症这类较为严重的智力精神残疾的学生。学校保持公立学校性质,保证足额的财政拨款,现在职老师经培训后转变为特殊教育老师。
海口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继续巩固、完善、建设好现有的市一级特殊教育学校,即海南(海口)特殊教育学校,强化其师资力量的基础上,应逐年加大对特殊教育经费的投入。
此外,孤独症孩子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理解和支持。周老师说:“我希望孤独症的孩子不仅能生活在学校里,还能生存在社会上。”周老师希望,孤独症孩子能够正常进入超市、电影院、公交车等公共场所;希望能有更多展示孤独症孩子才能的平台,比如一场晚会,一次活动;希望有更多的社会团体和志愿者来跟他们互动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