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代圣贤 > 古代圣贤的故事-医圣张仲景
古代圣贤的故事及传说-医圣张仲景
来源: 石雕文化网    2024-09-30 11:54:40   责任编辑: 沈碧梅   www.k618.cn
内容提要: 医圣张机,字仲景,生于汉桓帝和平元年[西元150年],死于汉献帝建安24年[西元219年].河南省南阳人。张仲景的弟弟到湖北经商,正如兄长所料,屁股真的长了疮,遍访名医,...

【图语:医圣张仲景】

  医圣张机,字仲景,生于汉桓帝和平元年[西元150年], 死于汉献帝建安24年[西元219年].河南省南阳人。

  东汉末年, 正直兵慌马乱, 人民生活颠沛流离, 这个时代, 瘟疫流行, 有些地区家家有僵尸之痛, 室室有号泣之哀, 甚至千里无鸡鸣, 白骨蔽野的情景. 张仲景的家族原有二百多人, 堪称大族, 然而自汉献帝建安元年 (西元196年)的十年间, 家族染疫而死的达到三分之二, 其中伤寒而死的佔十分之七, 张仲景在感伤伦情之痛下, 跟同族张伯祖学医, 因聪慧过人又勤奋好学, 不久就青出于蓝. 行医过程, 一面勤求古训, 一面博採医方,结合累积经验,写成一部伟大的巨著: 伤寒杂病论.

  这部书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 由于战乱, 原书至晋代多已散失. 到了西元三世纪, 晋代名医王叔和将其重新搜辑整理, 并将原书一分为二, 后又经北宋林亿等人校正, 遂成为今天通行的"伤寒论", "金匮要略"这两部中医经典.是中国最早理论与实际临床诊疗的专书.

  后来被推举为孝廉,做到长沙太守,但很痛心当代的读书人儘管读得懂医典古籍,但是终日汲汲营营、趋炎附势、追逐名禄,对于济世救苦的医学反而轻忽,等到生病才乱投医。

  他的伯父尽一切所知都传授给他,常跟他互动、讨论。有一次,来了一个病人,年纪很大,身体很弱,无法正常大便,怎麽办?年纪大,吃泻药,大便是泻了,人也大概不行了,他伯父还在苦思,张仲景就去炒蜂蜜。蜂蜜要炒到什麽程度? 要炼成串、成珠才对。一定是用文火,不能武火,还要搅拌,不搅拌就黏锅。说起来很简单,操作却非常困难。张仲景慢慢弄,弄好了以后做个梃子,趁温热塞进老人的肛门裡头。塞进去不多久,大便就出来了,人也非常舒服。

  中医讲究慢工出细活, 需要无限的爱心,若是觉得很烦的时候炒,一定不会成功;有一次,张仲景的弟弟要去远方做生意,就问这位高明的哥哥说:「我要注意些什麽?」张仲景跟他讲:「你一年后,会生一个搭背疮。」我们手往背后碰到的地方长疮的话就是搭背疮。

  弟弟一听吓坏了,他是医门世家,当然知道「疮怕有名,病怕无名」。这是中医的俗语,凡是你得疮,只要有名字,会很麻烦;病,假如没有名字的,大概也很麻烦。张仲景告诉他:「我现在给你一帖药,你出去做生意,一年后如果背痛,就吃了这帖药,可以把搭背疮转到屁股的肉裡头。股上长疮,当然很痛,但不会有生命危险。」;「当你屁股那边长疮的时候,假如有一个医生能够医好它,你要火速的把这消息传达给我。」

  张仲景的弟弟到湖北经商,正如兄长所料,屁股真的长了疮,遍访名医,最后找到襄阳城同仁堂的王神仙。王神仙一看说:「哇!你这是搭背疮把它移到屁股上。」他的确蛮高明的,吃吃药、贴贴药膏就好了,张仲景的弟弟火速把这个讯息传回南阳。

  隐姓埋名学医术

  青出于蓝胜于蓝

  张仲景接到消息开始整装,到襄阳拜师。他这样高明的医师,还要再去拜师,因为针对这个疮他祇会转移,不会医。那时候他也才二十来岁,去到王神仙的同仁堂,就跟店掌柜的说:「我从远方来,没有盘缠,贵店能不能收我当伙计?」王神仙一看这年轻人长得眉清目秀,气定神閒,果真是一个好帮手。而张仲景自己是医生,当然知道怎麽掩藏自己的身分。

  王神仙很满意这个年轻后辈,先给他练习煮药熬药。 张仲景对煎药、煮药、炮製,没两三下,就让王神仙很满意。就教他配药,就是依开来的药单抓药。

  中医如果有师承的、有传统的,药摆在哪裡都固定的,不是乱摆的。

  王神仙没发现他是医生,直觉认为他聪明过人,再来就让张仲景坐在旁边跟他学。这时候张仲景开始学习,如果没有虚心与沉潜,怎麽可能接触到?王神仙出外应诊,张仲景就留在药铺裡帮忙看病。

  一天,有一个老者骑了驴子,十万火急到药铺说他的儿子得了急病,拿著王神仙所开的药单来抓药。裡头有一味药是毒药,张仲景一看觉得那味毒药的份量不对,王神仙用到五钱,可是张仲景认为应该是一两。他 没讲,不动声色,照样的把药抓给那老者。王神仙出诊回来要去休息,张仲景告诉王神仙说:「师父,那个老者马上过来,您不要躺下去。」

  王神仙很惊讶:「为什麽他会来?不是给他医好了吗?」结果话刚讲完,那个老头子就气急败坏的来,他说:「我的孩子非常危险,肚子绞痛,怎麽办?」

  王神仙闻言变色,恐怕要吃官司,准备逃命。张仲景挺身而出,就说:「由弟子服其劳。」他去看诊,用长针朝肚脐眼一刺,刺到什麽东西?刺到裡头的蛔虫,刚好刺到牠的头,这一刺虫就不动了,然后没多久就拉出两尺长的蛔虫。

  张仲景回来跟王神仙报告,他说,那样的毒药,如果只用五钱会把牠打昏,等牠醒过来就会反扑,病人就会完蛋,所以应该用一两。王神仙这个时候才知道张仲景是医生,因为这不是他教的,就问他说:「你到底是何许人也?」方知他是河南名医,马上设宴款待,张仲景也就毕业了。

 

  虚心求教仁者风

  张仲景有一个好朋友在衙门裡当差,常常跟他下棋。有一天发现朋友的病兆,跟他说:「三个月后,你会头痛、失眠、小便增多。一年后,背后会长一个疮疽,然后就命终。还好,我现在发现了,给你一帖药,赶快吃,后面的问题就没了。」

  那个朋友不把它当一回事,药单也没看就把它丢掉。三个月后,头痛失眠,他想:「哪个人不头痛失眠?没什麽关系!」再三个月, 开始飢渴难当,觉得真的不对,去找张仲景。

  张仲景说:「好好休养吧!不用太劳心,也不用太赚钱,什麽都不用了,好好安度这一年吧!」

  这个人辞职、变卖家产,拿一些钱去遍访名医。走啊走的,走到了茅山。茅山在秦岭、巴山这一带,这些山脉,得天地精华,中国药材三分之二出自此地,所以名医都出在那裡,道士也出在那裡。

  他把所有的家财全部送给茅山道人,出家做道士。一阵子以后,那茅山道人问他:「你年轻好端端的,什麽因缘来做道士?」他就 全盘说出原委,茅山道人说道:「这位医生讲的一点都没错!本来你只有死路一条。幸好来到茅山,现在你每天要吃茅山产的水梨一斤,等到没有水梨,就吃乾梨,用乾梨来泡水喝。一年之后,健健康康,什麽病都没发生。」

  一年后,这个朋友回家乡,不想当道士。张仲景看到他,吓了一跳说:「你如何活著回来?」他就把这一段经历告诉了张仲景。张仲景听了,马上整理行装,向茅山拜师去了。

  这两段故事反映一个主题:中医非常注重老师。就像张仲景,被后人尊为「医圣」,因为他根据《黄帝内经》写了《伤寒杂病论》,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位医生能够超越他。但是只要是利他的、他不知的,不远千里 都会虚心去请教。

  胆大心细救人命

  不受餽赠医者德

  他从茅山回南阳的路上,再度路过襄阳,看到很多人围看一个告示,讲的是襄阳知府三代单传,五十七岁才盼到一个儿子,偏偏生出来就昏迷不醒,群医束手,所以有人能够医他儿子的病,必定重重有赏。

  张仲景问旁边看告示的当地人:「这个知府为官如何?」当地人回答:「颇为清廉。」既是好官,他就去看看能否帮得上忙。

  张仲景撕下告示,当差的就把他带到官邸见知府。官邸内堂襄阳城所有的名医齐聚,大家看来了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不免觉得:「我们都不会,你怎麽会?」仲景看看知府的孩子,然后就叫僕人打两桶井水,地上铺了一个草席,将井水洒下,把那小孩子放在冰冷 潮湿的草席上。大家大惊失色,尤其是知府夫人,觉得不医还好,如果这样医法说不定孩子就毙命。这是刚生下来的病婴!怎麽可以放在冰冷的地方!

  张仲景用一根很细的毛去刺激小孩的鼻子。结果不到半个时辰,就哇一声哭出来。孩子一哭醒过来,也 活过来了。在场的医生很不好意思,一个个的溜走了。

  知府大人问张仲景说:「小犬到底得什麽病?」仲景说:「母亲在怀孕的时候,喝太多酒,这孩子酒醉未醒啊!」

  知府请他多留几天。他说:「不行!我要回家,我已经很久没有回家了。」知府大人要重赏他,他也不要。他说只要一匹骏马,可以让他赶回南阳去就好了。知府大人说:「那简单!」就送他一匹马,一匹又老、又瘦、又病、又瘸腿的马,张仲景不以为意。不忍累死老马,就一路看病回南阳老家。

  到了家后,他愣住了!他的家变成了富丽堂皇的大宅院,刚好他的夫人出来,告诉张仲景说:「襄阳城的知府,差人拿了一堆建材建大屋。」

  现在大家知道为什麽知府要给他这样的老马了吧!不让他太快回到家,否则他什麽餽赠都不接受,由此可以看出医圣张仲景的医德了。

  它不仅为国内历代医学家所尊崇,而且为日本、朝鲜、欧美诸国医学家效法,被誉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医门之圣书。"医林后学奉张仲景为"医中之圣"、"万世医宗"。

【本文责编: 沈碧梅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