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品读经典>【帝王之诗】唐太宗·咏饮马
【帝王之诗】唐太宗李世民·咏饮马
来源: 立身国学教育  2014-11-14 09:34:00   责任编辑:郝菁  www.k618.cn
内容提要:疑此诗赋予贞观之初。太宗之所以为圣主,后世咸称其明。既能善始于知人善任,更能善终于人尽其才。

 

【图语: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资料图)】

  咏 饮 马

  骏骨饮长泾,奔流洒络缨。

  细纹连喷聚,乱荇绕蹄萦。

  水光鞍上侧,马影溜中横。

  翻似天池里,腾波龙种生。

  【说明】:疑此诗赋予贞观之初。太宗之所以为圣主,后世咸称其明。既能善始于知人善任,更能善终于人尽其才。尺短寸长,皆可用其所妙,达臻此境,实无愧于世赐其赞。然若非太宗睿哲,诸贤虽抱才智,正北齐《刘子·因显》所谓“欲望身之光,名之显,犹扪虚缚风,煎汤觅雪,岂可得乎!”而“骏骨饮长泾,奔流洒络缨”可谓真实不虚矣。非独太宗自称其待士如此,恐诸贤再生亦不无拊掌而赞也。

  【简注】:①《咏饮马》:乐府有《饮马长城窟》之曲名,多寓女子怀念征夫之意。其辞悲切感伤。如东汉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咏“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又咏“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又隋·虞世南《拟饮马长城窟》咏“驰马渡河干,流深马渡难”云云。然,太宗此篇,一扫前人苍凉悲残之哀叹,高扬腾播龙种之威风。故不以《饮马长城窟》为题,而只以《咏饮马》命篇。可见神武帝王虽咏常物,亦必有盛世精神。

  ②骏骨饮长泾:骏骨,即骏马之骨。常喻贤才。任昉《天监三年策秀才文》“朕倾心骏骨,非惧真龙。”元稹《献荥阳公》咏“骏骨黄金买,英髦绛帐延。”太宗在此以之喻良马。长泾:在此泛指江河。饮马长江何其壮,非饮马长城之窟所可喻也。

  ③奔流洒络缨:洒,洒布。络缨,即缨络。用线缕珠宝结成的妆饰品。《晋书,林邑国传》“其王服天冠,被缨络。”又《维摩诘经讲经文》“整百宝之头冠,动八珍之缨珞。”亦作璎珞。喻配在骏马头上的昂贵妆饰品。此句谓骏马奔腾时的萧洒英姿。

  ④细纹连喷聚,乱荇绕蹄萦:细纹,良马多细纹,在此喻良马。荇,即荇菜,一种水生植物,亦称杏菜。白茎,叶紫赤色,正圆,径寸余。浮在水上。以荇菜之紫赤与骏马之缨络相辉映,要显良骥奔放之精神。“连喷聚”与“绕蹄萦”俱谓宝驹任性逸情豪放貌。

  ⑤水光鞍上侧,马影溜中横:“鞍上侧”,“溜中横”,俱谓马在饮水时倒映在水中的参差不齐的影姿。苏轼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或许脱胎于此,也未可知。此二句描摹骏饮逸态甚妙。

  ⑥翻似天池里,腾波龙种生:翻似,恰似。天池,指海。《庄子,逍遥游》“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又成玄英疏“大海洪川,原夫造化,非人所作,故曰天池。”龙种,即骏马。亦良马名。杜甫《秦州杂诗》咏“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

  【释义】:此诗赋于何时,颇难详考。据诗意推测,当属贞观之初。盖当此之际,世民已践位皇统。虽经玄武之变,毕竟雨过天晴。所谓长城内外,大河上下,绝域万里,皆已率宾,又何所虑也。瞻顾帐前,文臣武将,俱一时豪杰。时贤云集,股肱立朝,几近尧天舜日。故太宗畅展宸衷,乃将俊彦皆可人尽其才之萧洒风度,而以骏骨喻之为赞也。

  骏马骐骥,志在疆场驰骋,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然力尽汗干,血染荒沙,枯骨盈野,亦古之良骥俱所不免之厄运也。唐·乔知之《羸骏篇》故咏“忽闻天将出龙沙,汉主持将驾鼓车,去去山川劳日夜,遥遥关塞断烟霞。山川关塞十年征,汗血流离赴月营,肌肤销远道,臂力尽长城,长城日夕苦风霜,中有连年百战场,摇珂啮勒金羁尽,争锋足顿铁菱伤,垂耳罢轻,弃置在寒溪,大宛蒲海北,滇壑囗崖西,沙平留缓步,路远暗频嘶。从来力尽君须弃,何必寻途我已迷。岁岁年年奔远道,朝朝幕幕摧疲老,扣冰晨饮黄河源,拂雪夜食天山草,楚水澶溪征战事,吴塞乌江辛苦地,持来报主不辞老,宿昔立功非重利,丹心素节本无求,长鸣向君君不留,只应澶漫归田里,万里低昂任生死。”乔知之在此咏马亦咏人。战马总是“岁岁年年奔远道,朝朝暮暮摧疲老,”也确实是“丹心素节本无求,长鸣向君君不留。”到头来力尽君弃,死无其所。古之忠臣良将,其厄运多无异于此也。唐太宗为先朝一世英主,却以群骏洒然畅饮为之咏,岂无深寓耶?自古忠臣良将无不以获宝驹为荣,何者?盖能服牛乘马,以之引重致远也。

  《尚书·皋陶谟》“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舜帝以大臣为臂膀而定乾坤,以良吏为耳目而固江山。舜帝因作歌而礼赞曰“束力 天之命,惟时惟几。肌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而大臣皋陶亦作歌和之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皋陶复又和之曰。“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隋哉。”后世帝王多以良臣喻为宝驹骏骨,实乃帝舜君臣之义。所谓元首明,则股肱良而庶事康也。

  唐太宗志在致天下于尧天舜日,无不以圣明之主为鉴。今啧啧称赞骏骨之饮,其自赞而今君臣乃帝舜元首股肱复现于世哉?实豪情欣慰之意,大溢于言表也。

  自商周秦汉以来,立国君臣无不猜忌成性,以致社稷相继倾危。太宗自隋大业中十六岁时,智解突厥困炀帝于雁门之围后,随之起事讨隋,直至长安定基,以至于称尊万乘。无不与诸臣亲冒矢石,两相无猜,故能使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君臣尽份,方致速定乾坤,万民咸安。太宗若无高超驭士之术,实难达“骏骨饮长泾,奔流洒络缨”之境界,故能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而各畅本怀。此亦太宗《咏饮马》豪兴之所由也。群骏潇洒长泾,就若龙种腾波于天池,虽人主之驭士,非太宗实不能为也。

  房玄龄杖策谒于军门,而太宗一见如旧识,便授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遂罄竭心力;杜如晦,太宗寄以心腹,参谋帷幄,剖断如流;魏征,曾为太子洗马,屡劝建成谋位登基,建成不能用,及至玄武变后,太宗放弃前嫌,厚加异礼,多次密召,访以政术,每与之言,未尝不悦。魏征亦喜逢知己之至,竭其力用;王王圭 ,曾被建成所礼,太宗即位后,推诚召拜,进位侍中。太宗谓王珪“卿识鉴精通,尤善谈论,自玄龄等,咸宜品藻。又可自量孰与诸子贤?”王珪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每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魏征。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温彦博。处繁理剧,众务必举,臣不如戴胄。至于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一日之长。”王珪 所评公认为确论。至于李靖、虞世南、李责力、马周等,皆乃一时空前绝后天下无双之国士,却都能为太宗所用,一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士虽贤,若非遇太宗,必如良马老死于伏枥,美材枯朽于幽谷,又岂能了却君王天下事,而赢得生前身后名哉!故贤士倾心于明主,犹龙种腾波于天池也。由是可窥太宗《咏饮马》之深意。

 

 

【本文责编:郝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