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玄武门之变(资料图)】
赐 萧 瑀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
【说明】: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六月李渊赴宜君仁智宫(今陕西宜君境)避暑,长子李建成利用自己留守长安机会,企图发动兵变,即令心腹庆州都督杨文干起兵(疑谋逆),旋败。李建成赴仁智宫谢罪。此时李渊欲废李建成而立李世民为太子,未果。李建成、李元吉兄弟又不断相机毁诋世民。世民与建成、元吉关系激剧恶化。且先后两次暗杀,毒害世民未果。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杀建成、元吉。时萧瑀 ,陈叔达上奏高祖李渊说“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指二人未曾参与太原举兵策事),又无功于天下,疾(妒)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皇帝意),委之国务,无复事矣。”高祖李渊说“善,此吾之夙心也。”即立世民为皇太子。两月后的八月甲子日,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尊父李渊为太上皇。在事隔近十年后的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太上皇李渊死后(五月驾崩)的一次宴会上,太宗李世民对房玄龄说“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已后,太上皇有废立之心,我当此日,不为兄弟所容,实有功高不赏之惧。萧瑀不可以厚利诱之,不可以刑戮惧之,真社稷臣也。”乃赐诗曰“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疑太宗此诗赐于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六月四日:因太上皇未驾崩前,太宗似不便赋诗赐之,又六月四日是太宗于九年前发动玄武门军事政变的成功纪念日。在庆祝宴会上赋诗赐萧瑀有两义:一是表示有功之臣他从未忘记;二是告诫为臣是否忠诚要在关键关头检验。
【简注】:①萧瑀 :生卒不详,约为后梁明帝天保中至唐贞观间人。字时文。传先祖为汉高祖刘邦时“三杰”之一的相国萧何。曾祖为后梁昭明太子(梁武帝子),父亲萧岿为后梁明帝。姊为隋晋王妃(杨广妃),即后来的隋炀帝萧后。瑀爱经术,善属文,好释氏,性耿介,偏执不容人短。隋炀帝曾至雁门,被突厥围,瑀 献计解。唐高祖李渊入长安,瑀携众归唐,渊委以心腹。瑀亦孜孜不卷,努力自勉,每上奏必见纳,高祖李渊赞赏“得公之言,社稷所赖,故赐黄金一函,公勿推退。”唐太宗李世民初发动“玄武门事变”时,他见李建成、李元吉败,率先建言高祖李渊立世民为太子。李世民即帝位后,贞观初任尚书左仆射。分管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权甚重,与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陈叔达议事常不合,且多诋毁之。以封分之说打动太宗,魏征诸臣坚决反对作罢。虽尽忠王事,却也三落三起。太宗李世民因萧瑀无二心于己而深嘉之。曾自请出家而太宗许,旋称“足疾”又不出家。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授金紫光禄大夫,复宋国公。不久,从幸玉华宫,死于宫所,年七十四。因其性多猜,谥贞褊公。太宗此诗约赐于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即萧瑀约六十二岁时。
②疾风知劲草:大而急的凛烈之风。在急风中才能识别强劲之草。喻在艰难中始知谁是坚贞之士。《后汉书·王霸传》及光武(刘秀)为大司马,以霸为功曹令史,从度河北,宾客从霸者数十人,稍稍引去。光武谓霸曰“颖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太宗在此以王霸喻萧瑀,赞其率先于危急关头进言高祖李渊立己为太子功。
③板荡:《诗经·大雅》中有《板》、《荡》二篇。是讥讽周厉王昏浊不明,统治黑暗,天下动荡不宁的社会状况。后借喻社会动荡,时局混乱。
④勇夫:有力气胆量的人。这里喻有勇无谋,见识短浅之莽夫。有识者为勇士,无谋者为勇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谓“臣窃以为其人(指蔺相如)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⑤识义:懂义理。喻识大体,顾大局。
⑥怀仁:有仁慈之心。赞萧瑀在危急关头不落井下石,因私陷人。
【释义】:太宗诸臣多耿介、忠勇、智慧、宏厚、诚憨之士。其萧瑀以耿介称。曾事隋,以数言事忤旨,被炀帝怨疏。后归唐,因屡直言切谏,深得太宗倚重。
贞观初太宗诸臣,多属高祖,建成嫡系,如裴寂、刘文静、杨恭仁、裴矩、萧瑀 、魏征等,但向高祖李渊进言世民宜为皇太子者,唯萧瑀 率先之。故元朝史论家戈直评说“武德季年(李渊在帝位后期),高祖立秦王(世民)为皇太子,竟决于瑀之一言。”可见太宗赐萧瑀诗之原由了。然而因何不赐诗于当时,而在“玄武门之变”近十年后方为之,此正太宗驭人术深沉处。欲备长时而考验一人故,盖棺论定此史家风。
萧瑀 被太宗屡抑屡起,终无暗怨之言,数跌而未稍改忠节,此实为臣者亦大难,故太宗喻为“疾风”下之“劲草”义。其实唐太宗李世民并不是真正看重萧瑀,因萧瑀曾事隋、唐二朝三帝皆无大建树,其才略远逊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李靖诸人,且对诸人微过小题大做而诋毁之,太宗亦深怒所为。可太宗偏要在众臣宴会上赐诗萧瑀。详玩诗味,明赞实责。何者?事隋时明知炀帝骄暴,料无终局,故谏琐事而轻忤旨,有求被疏远祸意;雁门献计解炀帝围,不无呈媚自保意;李渊遣书招之,携众率先归唐,置亲姊(即隋炀帝萧后)于不顾,有邀宠新朝意;建成未毙之前,为何不诤谏立世民为太子?建成刚毙,抢在诸臣之前先奏言立世民为太子,乃见风驶柁邀宠世民意;声色俱厉,面折廷争,故示耿介意;进封建说,迎合太宗内心所欲意。观此可谓萧瑀亦忠亦奸。太宗英明卓绝,必洞察其五内,却不言破,只缩深意于所赐之诗。而萧瑀亦非不解,故拜谢道“臣特蒙诫训,许臣以忠谅,虽死之日,犹生之年。”萧瑀“特蒙诫训”语,非普通谦词,实有“知罪”意。君善驭,而臣善韦舀,乃合璧之杰作也。故太宗《赐萧瑀》诗,乃汉高祖刘邦封憎臣雍齿之义也。于此可见太宗驭臣术之深也不可测。而萧瑀又何颜以受之?
【史论】:①唐·魏征谓“臣有逆众持法,主恕之以公;孤特定节,主恕之以介。昔闻其言,乃今见之。使瑀不遇陛下,庸自保邪?”魏征此论,大有深意:即像萧瑀这样的人,如果不是幸运的遇上像您这样宽宏大量的皇上,他就不可能有现在,也不可能安然无恙。
②唐仲友谓“然太宗此言(指不可以厚利诱之,不可以刑戮惧之)盖亦有为瑀初以切诋房、杜废,又以痛劾房、杜罢,至此复参加政事。太宗赐诗,欲群臣知委任之意。魏征之言,亦以发明太宗之意。若以瑀较扬子云近世社稷之臣论,则犹有愧云。”
③元·史论家戈直谓“武德季年,高祖立秦王为皇太子,竟决于瑀之一言。瑀 以躁狭之量,刚劲之气罢黜者三,而率预大政,太宗实能容之者,岂非念夫此耶?瑀 尝劾奏魏征之过矣,今观征所言,若未尝有隙者。所谓以义相与,不以少嫌置胸中,征之谓矣。然可不谓尤贤乎?”
【诗话】:①《古代诗词曲名句选》谓“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唐太宗李世民‘以光禄大夫萧瑀为特进,复令参与政事’。李世民为了表彰萧瑀‘不可以利诱,不可以死胁,真社稷臣也!’赠他这两句诗(指前两句),并说‘卿之忠直,古人不过。’”
②韦良成、姜葆夫《常用古诗》谓“这是唐太宗颂扬萧瑀的一首诗。”“这首诗以恰切的比喻,说明在危险和关键时刻才能考验出一个人的坚强意志和立场。前两句诗以富于深刻的哲理性而常被人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