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品读经典 > 【帝王之诗】唐太宗·辽东山夜临秋
【帝王之诗】唐太宗李世民·辽东山夜临秋
来源: 立身国学教育    2024-09-30 11:53:06   责任编辑: 沈碧梅   www.k618.cn
内容提要: 六月十一日,唐太宗更率大军从辽东城向安市城(今辽阳市西南七十里处)进逼。据此可知《辽东山夜临秋》之诗,乃唐太宗于贞观十九年六月二十一日夜半“偃帜趋虏北山上”,...

 

【图语:唐太宗李世民画像(资料图)】

  辽东山夜临秋

  烟生遥岸隐,月落半崖阴。

  连山惊鸟乱,隔山由 断猿吟。

  【说明并释义】:此诗并非咏景之作,实乃感叹战酷之吟。

  唐太宗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三月,以文臣长孙无忌、岑文本、杨师道为幕僚,以武臣李世绩、张亮、李道宗为将佐。从定州出发亲征高丽。统帅劲卒十万、战舰五百,命令水陆并进,分道勇击。太宗从定州出发时,亲佩弓矢,悬雨具于鞍后。餐风宿露。四月,李世绩兵渡辽水,高丽诸将皆闭城拒守。苦战两月,唐军先后攻占高丽新城(今海城)、建安城(今营口东)、盖牟城(今辽宁盖县)、卑沙城(今辽宁金县东大黑山)、辽东城(今辽阳市)、白岩城(今辽宁抚顺市南)。六月十一日,唐太宗更率大军从辽东城向安市城(今辽阳市西南七十里处)进逼。并列营攻击。六月二十日,唐太宗获悉,高丽盖苏文急调北部主将高延寿,南部主将高惠真合率所部,计十五万之众赴援安市城。

  为此,唐太宗于当日夜召开军事会议,进行战前分析。“上谓侍臣曰:‘今为延寿策有三:引兵直前,连安市城为垒,据高山之险,食城中之粟,纵靺鞨(一支守军)掠吾牛马。攻之不可卒下,欲归则泥潦为阻,坐困吾军。上策也;城中之众,与之宵遁。中策也;不度智能,来与吾战。下策也。卿曹观之,必出下策。成擒在吾目中矣。’”“上夜召文武计事,命李世绩将步骑万五千陈于西岭,长孙无忌将精兵万一千为奇兵,自山北出于狭谷以冲其后。上(太宗)自将步骑四千,挟鼓角,偃旗帜,登北山上。敕诸军闻鼓角齐出奋击。因命有司张受降幕于朝堂之上。”(以上见《资治通鉴·唐纪十四》)并断言“明日日中,纳降虏于此。”(《新唐书·东夷传》)

  据此可知《辽东山夜临秋》之诗,乃唐太宗于贞观十九年六月二十一日夜半“偃帜趋虏北山上”,乘落月余晖瞭睹敌阵观想而作。似言景实非言景。《辽东山夜临秋》之“辽东”,乃明言系为高丽战事。“山夜临秋”,东征之战,城城依山结寨,易守难攻。“临秋”者,乃将秋而未秋也。“烟生遥岸隐”,“烟生”有双关意。辽东峦嶂重叠,雾露寒湿,残月斜照,淡华如烟。虽烽火匿曜,却夜色沉寂,遥观敌阵,蠢蠕隐隐。实大寂静藏大霹雳之喻也。“月落半崖阴”,每月二十一、二十二之半夜,残月已近灭没之时,将落未落之际,欲隐崖阴之间,乃濒临控弦将万弩齐发之势,遥空黯然,远山如墨,惊弓之鸟,荒乱迷窠,岩岫猿吟,寸断肝肠,何悲切之甚也。此太宗描摹战前之氛围,预断战后之残壮也。当此之际,何心玩景,乃表征辽不得已恻忍圣怀之辞藻也。然暗藏威武于儒雅之中,隐蕴刚猛于沉着之内,若非人主恐不能臻于斯境焉。

  太宗吟此诗,暗示内心境界如涛,但高度自控,平静如常,故示部属,可决胜于帷幄。料敌用兵,可坚将士之心。深合上兵伐谋之道。

  六月二十二日,唐军出其不意,勇士薛仁贵等力战克敌。这是一场围城打援之战。此役战果:斩首二万余级,逼敌主将高延寿、高惠真帅残部三万陆千八百人膝行请降。获马五万匹、牛五万头,铁甲万领。其他器械称是。高丽闻败,举国大骇。后黄城(今沈阳市)、银城(今铁岭南)守敌皆远遁,辽东城以北数百里无复人烟。太宗命改所幸山名驻跸山(今辽宁盖平东北,亦即太宗所吟《辽东山夜临秋》之山。亦即《资治通鉴·唐纪十四》所云“上自将步骑四千,挟鼓角。偃旗帜,登北山上”之“北山”,并刻石以记功。

  于此方知太宗此诗所吟之背景。实宜细品其味。故尚有三意需掘:一、曲折从侧面自然景观中烘托征辽战事残烈;二、隐约窥透隋朝曾四征高丽未胜之由;三、特与《宴中山》诗意相呼应。因《宴中山》乃出征前誓师之作,其“昔去兰萦翠,今来桂染芳”句,有预设于秋月班师意。而此言岸隐崖阴,鸟乱猿吟。乃暗含班师之意。

 

【本文责编: 沈碧梅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