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诗话—习近平讲话引用中华古语名句完全读本》271
【文可载道】
【典出】宋·周敦颐《通书·文辞》
【文稿摘要】调查研究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当前,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一个开放的社会、一个各方面转型的阶段。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必须积极探索新时期调查研究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努力在提高调查研究对象的广泛性上下功夫,在提高调查研究内容的针对性上下功夫,在提高调查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上下功夫,在提高调查研究成果的有效性上下功夫,不断提高调查研究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从而真正把调查研究作为我们了解情况的过程,推动工作的过程,联系群众、为民办事的过程和自我学习提高的过程。
一要提高调查研究对象的广泛性。现代社会是一个多样化的社会,由于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社会各方面的差异日益突出,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和重点各自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党委、政府 进行决策所需要的信息量大量增加,另一方面,局部和个体所具有的代表性有所下降,这就要求我们掌握尽可能多的情况,善于从大量的个体情况中找到一般规律,从整体上把握客观事物,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过去有在下面蹲点一周半月的做法,“解剖麻雀”等典型调查的方法曾被广泛运用,这种精神要学习、要弘扬,但现在工作节奏这么快,信息 渠道那么宽,通讯工具那么发达,又要照顾面上的情况,改进方法和手段也是应该的,不宜妄自菲薄。我们既要抓点、搞好典型调查,同时也要注重提高调查研究对象的广泛性,不能以点盖面,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毛泽东同志很重视典型调查,是进行典型调查的行家里手,但是他也审慎地看到典型调查成果适用范围有限,告诫我们“不要陷于狭隘的经验论”。对于领导干部特别是省级领导干部来说,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即使花再多的时间亲力亲为,也难免有其局限性,难以保证调查研究的对象有足够的广泛性和代表性。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充分发挥各地各部门特别是综合调研部门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研究力量,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做到点面结合、上下结合、内外结合,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了解情况,使决策有更多的事实依据。古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要提高调查研究内容的针对性。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要求我们,“要勇于探索、敢于攻坚、善于创新,分析新情况,把握新特点,提出新思路,既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又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贯彻这一要求,必须把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放在重要位置。实践表明,我们的调查研究要围绕中心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决策,忙在点子上,谋在关键处,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富有成效。如果脱离中心工作,远离决策需要,其调研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当前的经济社会生活极其复杂,政策研究部门开展调查研究,提出的对策建议不能笼统含糊和空发议论,务必做到符合实际、思路正确、措施具体。特别是要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为指导,深入研究实施“八八战略”、建设“平安浙江”和文化大省实践中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出“对症管用”的真知灼见。对多数调研成果而言,提高针对性也就意味着时效性,对热点问题以及领 导关注的重要问题,必须集中力量,快速反应,及时调查,积极为领导谋思路、出点子、想对策、拿建议、解难题,满足领导的决策之需。 “文当其时,一字千金”,“生逢其时”才能“谋当其用”,倘若时过境迁,工作重心转移,才慢腾腾地拿出调研成果,即使写得全面、正确、深刻、也为时已晚,难有大用。
三要提高调查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我们党有着丰富的调查研究经验,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调查研究方法,如召开调查会、研讨会、走访调查、蹲点调查、典型调查、实地考察等,我们要在新时期加以继承和完善。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新情况,善于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多学科理论,为正确决策提供全面、翔实、可靠的信息和数据。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要根据调查任务和要求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把微观调查和宏观调查结合起来,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起来,大胆创新,多管齐下,提高调研工作的效率和调研成果的质量。
四要提高调查研究成果的有效性。一般的调查研究,是为了了解基 层的实情,增进同群众的感情,但政策研究部门要求要更高一点,不仅要重调查,更要重研究,我曾经说过“关键是调查后要善于研究,抓点时要善于管窥全豹,跑面中要能够见微知著,综合提炼”。政策研究部门的同志就是要有抓住重点、找准典型的敏感性,发扬锲而不舍、刨根问底的钻研精神。同时,政策研究部门的调查研究,既不是纯粹的理论研究,也有别于具体的工作部署,而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对策性应用研究,必须强调“研以致用”。正所谓“文可载道,以用为贵”。具体来说,调研的选题必须紧扣现实工作需要,出发点是为党委、政府工作提供所需的对策建议,落脚点是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调 研的视野必须宽广开阔,既要预见潮流所在和大势所趋,又能看到“风起于青萍之末”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调研的过程必须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精心分析和研究的过程,要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症结所在,反映事物的全貌和特征,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 办法和途径,切忌浮光掠影,主观臆断,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观察 事物、研究问题;调研形成的建议必须兼顾需要和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有些对策建议看似正确,却因难以实际操作,只能束之高阁。
【稿件背景】摘自2005年11月2日在省委政策研究室调研时的讲话。
【典出原文】《通书·文辞》
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笃其实,而艺者书之,美则爱,爱则传焉。贤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故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然不贤者,虽父兄临之,师保勉之,不学也;强之,不从也。不知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艺焉而已。噫!弊也久矣!
【典出作者】
周敦颐(1017年―1073年),原名敦实,别称濂溪先生,因避宋英宗旧讳改名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北宋五子之一,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学界公认的理学鼻祖,称“周子”。
幼年丧父,养于舅父龙图阁学士郑向家,后以荫入仕。历任分宁县主簿、南安军司理参军、桂阳令、大理寺丞、太子中舍、国子博士、道判虔州、广南东路转运判官、提点广南东路刑狱。晚年定居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所创学派称"濂学"。
因仕宦生涯,经常迁徒。虽收生传道授业,但无长随门生,有影响者不多,程颢、程颐曾以师礼事之,但实为学友。周氏学术思想,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融合道学,间杂佛学。提出"太极而无极"的宇宙生成论。
主要著作有《太极图说》、《易通》。后人编成《周子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