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师道尊严>师德红线与师德危机
“师德红线”能否化解“师德危机”
来源: 立身国学教育  2014-11-17 21:47:00   责任编辑:沈碧梅  www.k618.cn
内容提要:建立师德档案、考核奖惩机制,完善优胜劣汰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强化师德监督和评价体系,让教师自愿遵守师德准则、履行职业使命。

【图语:教育部“红七条”(资料图)】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等此类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言,常被我们用来描写和讴歌教师,教师本来既是受人尊崇的职业,又是被誉为道德典范的职业。在西方,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然而,近年频频曝光的一些教师有失师道尊严、甚至涉及违法犯罪的行为,让公众对教师这一职业所具有的神圣光环产生质疑。

  为何行为“世范”成“失范”

  近年来,有关部门屡屡下文,对师德建设“建章立制”,然而谩骂学生、公然索礼、微博炫耀节礼等荒唐事件仍时有发生,一些师德失守背后其实是法律和制度监管不力的问题。

  开后门递“条子”,就能如愿以偿地将孩子送入名校;花点钱托关系,就能顺利通过考试、拿到保研资格……近年来,对学生价值观形成极为重要的高校老师行为“失范”,其实是一些老师利用手中不均衡的教育资源进行“寻租”。

  ——教学敷衍,兼职盖过“主业”。一些高校老师忙于“串场子”、乐于“找项目”,被吐槽“一流教授搞项目,二流教授搞教学”。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系副主任、emba中心主任徐经长就因身兼6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被质疑。

  ——滥用资源,化身招生“掮客”。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因涉嫌受贿罪被逮捕。2006年至2013年期间,蔡荣生利用职务便利,在学校特殊类型招生过程中为考生提供帮助,收受贿赂1000余万元。

  ——学术不端,科研论文“变味”。2009年,浙江大学副教授贺海波论文造假被开除出教师队伍;2012年,获得国际设计“红点奖”的湖北工业大学教授石元伍被爆出获奖作品是抄袭学生毕业设计;今年5月,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张世友因多篇论文造假被学校解聘……

  有专家指出:这些问题虽不是主流,但对整个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持续性的负面影响,削弱了学校作为社会风尚引领者的角色地位,挑战教育的整体公信力,对于利用教师的资源进行寻租的现象,必须依法严惩。

  师德规范须要去行政化

  教育部10月9日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提出了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对招生考试徇私舞弊、索要和收受礼金礼券、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发生不正当关系等行为表示将予以严惩,并纳入师德督导评估制度。

  看似及时,但其实有一个问题值得探讨:教师的师德不好,是因为类似的考核惩治制度的缺失吗?如果不是,那么此类建章立制对师德风气的改善又有多大作用?近日,腾讯网发起了一项题为“你认为师德红线能阻止‘禽兽教师’吗?”的网络调查,五万多人参与调查,97%的人选择了不。

  人们的不信任,起源于那些屡见不鲜的师德败坏事件,正是伴随于师德规范不断出台的过程中。据不完全统计,1994年、2011年12月、2013年5月、2014年1月,教育部等分别以教育法、《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等形式不断规范教师行为,建立师德考核档案等。然而师德败坏事件并未因此而有明显改善。事实上,最新出现的副教授强吻女学生、打工子弟学校老师与12岁女生开房丑闻正是在“红七条”颁布之后的“顶风作案”。

  可见,恶性师德败坏事件的频发不是奖惩、督导之类的制度之失,而是因为此类制度所不能决定之外的因素,比如当事人本人的基本品德素质缺失,或者,是用以规范行为的高压红线,如法制的缺失。

  我市一位教育界人士说,“人的素质本就高低各异。低素质的人混进教师队伍,坏掉了整体清誉,偶发可理解,常有就说明选人用人制度存在重大漏洞。但是,面对既已组建的庞大教师队伍,如何设立真正高压红线,用法制而不是行政手段规范言行,才是当前的重中之重。”“打破教师管理制度的行政化,将教师行业推向职业化,才能真正让写在纸上的师德规范落到实处。假如教师的考核、管理、晋升通道等都不再依赖行政手段,而是交给“市场”去评判,去选择,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市场”会替代行政制度筛选出符合师德规范的教师,会褒奖情操高尚、言行笃信的好老师,也会毫不留情地剔除师德败坏的假老师,更不吝于将其扭送司法,锒铛入狱。”

  守住师德红线要靠依法治校

  教育学者熊丙奇表示:‘师德红线’从根本上说,只是做一名合格教师的底线,而是提高教师师德的长效机制,不是加强师德考核,而在于在高校推行学术自治、教授治学,让学校回归教育属性,让教师有教育和学术的尊严。

  熊丙奇指出:“我国当前高校教师队伍的问题,一是学校缺乏依法治校的氛围;二是行政治校导致教师群体急功近利,失去教育和学术理想,催生教育和学术不端。”因此针对高校“师德红线”中,提到的“招生、考试、学生推优、保研等工作中徇私舞弊”,“对学生实施性骚扰”,他说:“这些行为,不只是师德问题,而更是违法犯罪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应该由司法机关介入调查。”

  当谈到师德建设长效机制问题,熊丙奇说:“真正提高教师师德的制度,是建设教师共同体,实行学术自治、教授治校、学生自治,把教育事务和学术事务的决策权交给全体教师,与此同时,学生有参与学校管理、监督、评价的权利。”

  而蒋建华表示:“学校的治理除了让学生参与进来,可以在高校的管理委员会中让家长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监督管理”,以加强对教师和学校的监督。”

  在熊丙奇看来,高校师德长建设关键在于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让利益回避意识和原则,贯穿在整个大学治理中,是防止高校腐败和约束师德的有效方式。例如“鉴于校长拥有行政权,而行政权可以影响学校的教育和学术资源配置,因此,从利益回避出发,学者担任行政职务之后,就不再从事学术研究,而在校长卸任后,可重新选择从事学术研究。”他说。

  清扫师德败坏的霾,我们不能等风来。可以说,“红七条”的出台十分必要。守住师德红线,长效机制是依法治校。学校需严格按照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清理校规中与法律冲突的条款;对于违纪违规甚至违法的行为,一律按照法律程序处理,不能姑息迁就、为维护所谓的声誉而有报不查,让“红线”成为“遮丑”的虚线。

    建立师德档案、考核奖惩机制,完善优胜劣汰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强化师德监督和评价体系,让教师自愿遵守师德准则、履行职业使命。专家认为:“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等改革要向纵深推进,让教师真正珍视并热爱‘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

 

【本文责编:沈碧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