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师生情】
三年朝夕相处,三年酸甜苦辣;三年青春与汗水,三年奋斗与坚持;三年分别时的泪水,一如见面时的激动。
“老师,您辛苦了!”“同学,母校永远牵挂着你!”;“谢谢您,亲爱的老师”“常回来看看,老师想你们!”;“我好喜欢,我们自己设计的班徽”“人生有曲线,有抛物线,但绝对没有直线!同学们,加油!”……
6月28日晚,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礼堂。
一句句的问候,点燃了师生分别时早已抑制不住的泪水!
参加完毕业典礼就要与老师、母校说再见的九年级六班学生李宛遥,听着现场分别的话语,看着老师、同学眼里打转的泪花,她自己扭过了脸去。
“想对班主任说点什么?……或者想对母校说点什么?……说什么都行!……”
“樊老师,您辛苦了!白老师,您兢兢业业,虽然严厉,但让我们能感受到那份深深的爱意!母校,我们爱您!……”李宛遥在记者的“鼓动”下,最终克服情绪,对班主任樊艳惠、英语老师白艳艳说下了这样的话语。
和李宛遥在一个班级的徐益清,整理了一下思绪说:“班主任看起来很严厉,但却真心关心每一个学生。樊老师见证了自己的成长。班级、母校都是一个温暖的集体!感谢有您!……”
我国的义务教育正从关注“有书读”发展到关注“读好书”;从“以普及为重点”转向“以提高为重点”;从“每一个都重要”,走向“把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教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校长李涵这样梳理总结了义务教育的发展变化。她说,这种转变,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作为校长,更应该落实到日常的学校生活中来,要“让每一个孩子都阳光灿烂地成绩优异,而不是满脸倦色地力争第一”。
2004年,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在全省率先取消了早读、晚自习和节假日补课;从制度、评价入手,改变老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深入研究课堂,制定“有效课堂评价标准”,优化教学环节,关注学生听课状态,构建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的高效课堂。
2007年,细化课程标准,整合课程资源,开发特色课程,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
2009年,取消学科自习,让学生自主学习;采用双向细目表,构建基于课程标准的科学命题体系。
2010年,制定学科学习毕业标准,构建“1+1”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建立教师命题考核机制,完善试卷质量评价体系;扎实开展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的衔接教学。
2011年,不向学生推荐教辅材料,设计有效作业;不给家长布置作业——“签字”任务,让学生对自己负责;每周五下午在国家基本课程之外,开设“课程超市”;开设教师讲坛,组织全体教师同课异构说课比赛。
2012年,制定道德细节和教师教学细节。制作“教学切片”,积极应对在线教育的挑战。
2013年,完善六个“1+1”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制订《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班课程设置方案》
……
进入课改至今,学校探索的脚步从未停下。
对于教育理想,李涵这样描述:“我们的教育要返璞归真,再好的理念再华丽的词汇,归根结底是要落实在学生的发展、成长上。当升学、就业有了更多自主规划、自主选择的余地时;当学生的学习和活动不是为了夺冠军、争第一,而是为了培养能力与习惯时;当社会、学校、家庭教育不再把孩子的学业成绩当成唯一的评价指标时……教育才可能实现真正的回归。我期待那一天的到来,并会为之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