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图片头条 > 中华传统文化是文艺的源泉 
中华传统文化是文艺的源泉 
来源: 立身国学教育    2024-09-30 10:25:37   责任编辑: 沈碧梅   www.k618.cn
内容提要: 今年10月15日,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作重要讲话,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图语:中华传统文化是文艺的源泉】

  原标题:中华国学 文艺源泉 

  今年10月15日,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作重要讲话,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纵观讲话全文,他要求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含义深刻,指出了“文艺的生命力何在?”的重要命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提出的是文艺的生命力在于弘扬优秀中华国学的精神。中华国学的精神在于学以致用,著名国学大师刘文典曾经形象地把文艺工作者的工作比喻为“观世音菩萨”,意思是要观察社会的情况,为人民群众疾苦而创作(觉有情)。古今中外,文艺工作者都应该是引领时代、超越时代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是时代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学习的时代,学习是终生的,学习文艺理论,学习科学技术,学习先进理念……学习的同时,还要加强哲学的思考,关注思想史的发展,关注经史子集以及考古学、文物学等等的新发展、新成果,譬如从国学中学习儒学的入世精神、教育理念,道学的养生方法、天人合一,佛学的博大精深的宇宙人生观;学习理学的严谨性和严肃性,心学的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气学的见微知著、实学兴邦;学习孔子、孟子的仁政观、民本思想,“养吾胸中浩然之气”,诸子百家的纵横捭阖、百家争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艺“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这里说文艺之“精”,就不仅仅是体现在艺术手段上的精良,更重要的在于思想上的精良,中华国学的弘扬,就是把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碰撞、交融、发展、与时俱进形成的民族精神凸显出来,把社会主义民本思想、关心底层大众疾苦的博爱思想表现出来,把和而不同的中和思想以及“礼乐之邦”的礼乐文化展现出来,把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祖国尊严、依法治国的面貌树立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与延安文艺座谈会相一致的一个命题是文艺工作为谁服务的问题。目前文艺创作中“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抄袭模仿、千篇一律”“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低俗、单纯感官娱乐、无病的呻吟等等,归根结底,都与文艺工作为谁服务的问题有关。文艺当然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民是一切文艺创作的母题,有人民才有真实的生活,有人民才有“真善美”的人性,有实实在在的社会效益,文艺如果只为少数人服务,只为市场服务,它就丧失了文艺的最基本的功能,成为只会歌功颂德的工具,成为少数人的娱乐工具,成为“市场的奴隶”,怎样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呢?怎样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呢?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才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是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这与毛泽东所说的“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先生”是相一致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还希望文艺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中华国学既包含了汉民族的人文、历史、文物与生活经验,也包含了另外55个少数民族的人文、历史、文物与生活经验,还包括历史长河中曾经存在过的民族人文、历史、文物与生活经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碰撞、交流、融合、发展、沉淀出来的,这是我们的精神之源、创造之源,那种“唐以后无华夏,宋以后无中国”的谬论,应该受到抵制与澄清,“洋为中用、开拓创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这才是我们正确的文艺道路。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峭崖中。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是文艺新时代的又一次化雨春风。 
【本文责编: 沈碧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