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图片头条 > 谈一谈古人的勤俭观
谈一谈古人的勤俭观
来源: 红网    2024-09-30 10:24:50   责任编辑: 马骁   www.k618.cn
内容提要: 勤俭——勤劳与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古代思想家所提倡的道德规范。

  勤俭——勤劳与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古代思想家所提倡的道德规范。

  石成金说:“勤俭是治生第一法。”(《传家宝》)是一种“成家之道”。在古人看来,勤有三益,即可以免饥饿、远淫辟、致寿考(达到长寿);俭有四利,即可养德、养寿、养神、养气。从大的方面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指安乐忘俭)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咏史》),这可谓是李商隐对历史现象的真实写照。下面侧重谈一谈古人对节俭问题的一些看法。

  “俭,德之共(读为洪,大之意)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辞过》)、“始作骄奢本,终为乱祸根”(唐齐己《寓言》),这些警语,褒贬分明,言近旨远,无不彰显出节俭的必要性。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把节俭作为道家的“三宝”(慈爱、节俭、顺时)之一,并要永久保持。(《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对为官者来说,保持节俭品格于立德修身至关重要。明人徐榜说得好:“凡人贪淫之过,未有不生于奢侈者。”(《宦官日记》)事实确实如此,纵观古代,无论是“以酒丧邦”的商纣王,还是“以色亡国”的周幽王,无论是李斯贪恋富贵落得被腰斩的悲惨结局,还是贪得无厌的和珅彻底“跌倒”完蛋,盖源于一个“奢”字。所以,当官不俭,祸患无穷。清人陈宏谋在《从政遗规》一文中告诫官员说:“去一分奢侈,便少一分罪过;省一分经营(指钻营),便多一分道义,慎之哉!”

  官员不俭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好讲排场,原因何在?古人直截了当地指出,“讲排场者,皆因不足,所务在此,必不能尽心民事”,意谓善讲排场者皆因忘了“民事”,所以致力于铺张,不能尽职尽心为百姓谋利益。为此,汉章帝下诏曰:“安静之吏,悃愊(kǔnbì真心诚意)无华”。(袁守定《图民乐》)

  俭固然是当官之美德,但清代的刚毅在《居官镜》一文中特别提醒人们要注意另一种“俭”。他认为,“以之(指俭)律己犹可,以之观人往往受其惑,公孙宏(汉丞相)之布衣,卢杞(唐大臣)之恶食,皆藉此欺君,而天下国家因之凋敝……”意思是说,不要被一些人的表象所迷惑,有些大贪官、大奸臣往往以“俭”为遮羞布,欺骗国君,盗名窃誉,结果祸国殃民,故必须提高警惕。这一警示,何其好啊!党内有的腐败分子不正是打着“廉”的幌子,大行贪贿之实的么?

  “勤”与“俭”经常合用,构成联合词组,但概念不同。勤的本质在于克勤职守,毫不懈怠,而俭的含义一般指简朴节约,不奢侈浪费。二者虽有区别,却联系十分密切。只勤不俭,抑或只俭不勤,犹如车辆少了一只轮子,必有车翻人毁之虞。克勤克俭,如虎添翼,则德业广进;不勤不俭,像病入膏肓,则终将一亡。

  白居易诗云:“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草茫茫》)在我国历史上,有不少官吏也许正是从正反实践中认识到奢侈纵欲的危害,所以厉行节约,不务奢华。时至今日,汉文帝刘恒不造露台、宋文帝不换御辇、唐宰相卢怀慎不营置家产等佳话(见《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事典》),还在民间流传。

【本文责编: 马骁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