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图片头条 > 揭秘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大阅兵”
揭秘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大阅兵”
来源: 中国网    2024-09-30 10:24:50   责任编辑: 未网战略覃旭   www.k618.cn
内容提要: 中国有5000年悠久历史,浩浩觞觞的军事史贯穿了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
    中国有5000年悠久历史,浩浩觞觞的军事史贯穿了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阅兵作为传统军事仪式,以田猎为最初方式发展演变至今。据史籍推测,传说时代的战神蚩尤就是华夏先民的狩猎首领,后代利用田猎进行军事训练时,都要祭祀蚩尤,这种习俗一直流行到宋代。

  夏商时出现以田猎教战阵和巡行各诸侯国的巡狩等军队训练形式。西周,以狩猎方式进行军事训练已形成制度,一年四季都有军事训练和演习检阅。依据《周礼?大司马》记载,军事训练制度是按四季分述的,每季又分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教练和检阅之礼,后半部分是借用田猎演习之礼。

  武王伐纣之前,在孟津组织军事演习,吸引了多个诸侯国加盟,为伐纣做准备,史上称其为“孟津观兵”,这是历史上比较早的规模较大的阅兵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承袭了西周时期军队训练制度,但从春秋中期开始,军事训练出现专门化趋势。
  秦王朝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皇帝更加重视军事训练与校阅,虽未留下大量文献资料,但秦始皇兵马俑以高度逼真的艺术手法再现了秦朝阅兵的场景。
  西汉时,汉军经常举行各种规模的军事演习,对军队进行校阅、考核。无论是中央军还是地方军,大体上每年秋季都要举行一次。被称为“秋射”、“校阅”或者“都试”。中央设有都试郎,总阅试习武备。据《汉书》记载,由于训练及校阅制度的有效实施,汉初的军队具备“轻车突骑”、“劲努长戈、射疏及远”、“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材官雏发、矢道同的”、“下马地斗、剑戈相接、去就相薄(迫)”等五大长技,逐渐形成对匈奴作战的优势。

汉文帝时,周亚夫为将军,屯军细柳。汉文帝校阅细柳营,军容整齐,军令森严,进大营须有军令才能进入,即使是汉文帝也被要求按照军令不得骑马快行,将军周亚夫也未按朝廷礼仪而以军礼拜见汉文帝。汉文帝认为周亚夫才是真正的将军,对其尊敬不已,称:“皇帝敬劳将军”。后来周亚夫果然立下奇功,平定了“七国之乱”。细柳营成了治军严谨的代名词,细柳营的故事也成了千古美谈。

  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句就曾引用过细柳营的典故: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 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 千里暮云平

  三国时期,蜀国实行讲武。诸葛亮在北伐前,曾“治戎讲武”,北伐后又“厉兵讲武”、“教兵讲武”,内容不只练士兵体力和技艺,还重在用八阵图教练兵士,强化战术合成训练。东吴建立检阅制度。在“简日”(“简”在古代有“检阅”的意思),阅部队军容和训练,有时还根据检阅情况,决定部队的整编。魏国建立治兵制度。曹操曾多次治兵,指挥受阅部队,对多兵种的战术合成训练进行检阅考核。魏国在新君继位时也大都举行治兵,显示新君统兵的事实和对军事训练的重视。

  两晋期间,统治者也比较重视军队的训练,诸军除了演习队列阵法外,还要进行实战演习。南朝时注重对水军的训练和检阅,玄武湖成为南朝各代训练水军的场所。北朝则出现了军阵双方对抗性演习。

  阅兵是唐代训练的重要形式,《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记载了当时军事训练的思想和方法,首先就是循序渐进,分等教练,大将军检阅后,然后是皇帝大阅。这样常规的阅兵几乎每年都举行。此外,在大军出征或凯旋时, 皇帝也要亲自阅兵, 一方面是检阅部队, 另一方面也是炫耀武力, 振军旅扬国威。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大讲武事,注重禁军的教育训练。如,首议教阅击刺骑射、选天下骁骑集阙廷、亲御近郊阅武等。之后的历朝统治者,加强对军队训练,并逐步形成了一套训练制度。北宋前期太祖、太宗各朝,将“大阅”(亦称大教)安排在八九月份进行。之后,禁军的教阅逐步形成了“毋过两时”(春秋两季)的制度。南宋对军队的训练也很重视,并制定严格的法规予以保障。宋高宗建炎元年,为加强对新组建军队的训练,颁行枢密院教阅法,“专习制御摧锋破敌之艺”。

  元朝时骑兵为主要兵种,因此阅兵主要是检阅骑兵的马术,以及对弓箭、马刀、标枪和战斧的使用。

  明朝的阅兵, 每年年终考阅一次,三年大阅一次,也称“小阅”和“大阅”。朱元璋十分重视部队的训练,他颁发《教练军士律》,要求高而严,赏罚分明,从制度上保证了军事训练的质量。永乐时期,特别重视加强在京各营的军事训练。在京军三大营中,专门编制管操官掌管军事训练。

  清代的简阅又称校阅,是八旗、绿营由王、大臣或督抚定期检验部队教练的制度,也是促进军事训练的的手段和形式。大阅是皇帝检验部队训练成果,考察部队战斗力的隆重的阅兵仪式。早在天聪年间,皇太极就曾举行过大阅。此后,乾隆、嘉庆等皇帝阅兵的记载不断出现在各类文献中。雍正以后,大阅制度更加完善、周密。乾隆三年(1738)规定,以后大阅,皆按照顺治十六年定例三年一次,其办理事宜照雍正六年规定举行。清代大阅的地点,主要在南苑、卢沟桥、玉泉山、多伦诺尔(今内蒙古多伦)、畅春园等地。

  除皇帝亲自阅兵外, 清代还形成了多种阅兵方式, 其中之一就是钦派检阅, 由练兵处、兵部、陆军部奏请皇帝, 钦派知兵大臣数员前往阅兵。阅兵内容有“ 军容、军技、军学、军器、军阵、军律、军垒各项”。乾隆帝还针对一些大臣只在帐幕内互相对阅,并不亲赴队伍操演的情况,规定“八旗合操时,阅兵王、大臣等,逐次前往监看稽察,如有无故不到者,同阅之王、大臣指名题参议处。”宣统三年(1911)七月二十四日,监国摄政王载沣就于德胜门外的镶黄旗、正黄旗两旗校场检阅了皇家禁卫军。

  上海军事志曾记载清军的校阅,清同治十年(1871年)两江总督曾国藩在松江阅看提标营、松江城守等营。清光绪十八年四月,两江总督刘坤一到沪阅兵,乘官舫共23艘,用8号小火轮拖带,下碇江南制造局码头,阅忠、信两字营及江苏抚标沪军营合演阵法,并委派官员代阅洋枪打靶。

  清末,朝廷深感海防的重要,痛下决心对旧式水师进行革新。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建马尾设立总理船政事务衙门,并开设造船厂和水师学堂,迈出了建立近代海军的第一步。1888年12月17日,在旌旗飘扬的刘公岛上,清廷正式宣告北洋水师成立,同日由刘步蟾等将领参与制定的《北洋海军章程》也由清廷颁布施行。据《北洋海军章程》记载“ 每愈三年, 由总理大臣海军事务衙门不至于王大臣请旨特派大巨, 会同北洋大臣出海校阅一次,或由王大臣与北洋大臣亲自出海校阅海军。”

【本文责编: 未网战略覃旭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