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头条新闻>孩子都不爱李白的床前明月光了 国学拿什么拯救?
孩子都不爱李白的床前明月光了 国学拿什么拯救?
来源: 钱江晚报  2015-06-02 00:00:00   责任编辑:橘子1  www.k618.cn
内容提要:导读:浙江省少先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调查报告昨天出炉, 23.3%的孩子从来没读过传统国学经典。

 

  ■学生朗诵《弟子规》资料图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王丽 通讯员 刘东海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等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曾让我们受益无穷。在这个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孩子们能接受传统文化吗?怎样的学习方式,他们更喜欢?

  昨天,浙江省首份“少先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专项调查报告新鲜出炉,报告由浙江省少工委和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硕士点联合组织实施。

  共有1500多位14周岁以下的少先队员参与此次调查。

  调查报告显示,大部分孩子并没有经常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古代诗词”等传统经典,很多人对传统经典也不太理解。而对于传统民俗文化等内容的接受上,孩子们更喜欢通过参观、亲自动手参与、影视动漫等形式来了解。

  经典诵读,想说爱你不容易

  说起国学经典,很多家长就会想到《三字经》、《弟子规》,在一些国学诵读班里,总是会看到孩子们摇头晃脑地诵读,一遍又一遍循环。

  “让孩子们诵读《三字经》、《弟子规》是好事,不过不能只诵读不释义,否则有可能会适得其反。”负责此次调查的浙江师范大学老师章秀英告诉钱报记者,调查显示,虽然76.1%的孩子参加过少先队组织的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古代诗词”等传统经典活动的经历,但每天都诵读此类传统经典的只有7.4%,四成多的孩子只是偶尔诵读,从来没有的占23.3%。

  而孩子们对《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的理解程度也参差不齐:较完全了解的只占7.5%,完全不了解的也只有2.9%,超过70%的孩子只是有点了解或基本了解。可见,孩子们对经典的认识还处在囫囵吞枣的阶段。章老师建议,家长不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抠含义,只把大概的意思和背后的故事讲给孩子听就可以了。

  为什么孩子们对经典知之甚少或者一知半解?一方面,是因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演绎大多停留在文本阶段,另一方面与孩子们所处的年龄阶段、智力发展水平有关。

  超过70%的家长、老师认为,了解传统文化对孩子认知能力发展和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是有益的。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动起来、更具有吸引力?或许对家长来说,与其成功背下一首诗,不如先让孩子爱上诗词,爱上如音乐般的文字之美。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很时尚

  那么,孩子们喜欢怎么演绎与传承传统文化?调查发现,最受孩子们喜欢的是了解传统节假日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四成多孩子选择了这一方式,其次是以古代神话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剪纸、木偶戏,而各个学校开展的较多书法练习和经典诵读,喜欢的孩子分别只有21.9%和14.9%。

  孩子们最喜欢的传统民俗活动的学习方式,依次是参观考察(30%)、影视动漫(26.2%)、游戏(18.5%)、图画故事书(12.8%)。这说明,生动活泼、符合孩子好玩天性的活动更受欢迎。

  互联网时代,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更时尚。调查显示,85%的孩子表示自己会在第一时间到网上把体验的照片、视频、文字上传与他人分享,70%的孩子非常在意他人对上传内容的关注。这表明,通过互动式的体验,加上网络的宣传,更容易让队员们接受和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

  呼吁公共文化设施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免费午餐”

  名胜古迹、博物馆、名人故居、文化礼堂、道德讲堂等公共文化设施,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

  调查发现,还有31.5%的同学从来没有参加过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名人的参观考察活动,13%不了解家乡有哪些名胜古迹,完全了解的只有19.2%,六成多的同学是部分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

  而对家乡的博物馆、名人故居、文化礼堂、道德讲堂等设施和活动,孩子们的了解情况更差一些,21.4%表示完全不了解,完全了解的只占9%,近五成只是部分了解。

  “其实让孩子们定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遗址等,能更直观地了解传统文化,这样的长效机制是需要我们去建立的。”章秀英说,在调查过程中,不少地市的少先队校外辅导员都非常羡慕杭州市“第二课堂”的做法,他们希望全省有更多的公共文化设施向孩子们免费开放。

  据钱江晚报

【本文责编:橘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