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兴趣班>>绘画术语之吴派
绘画术语之吴派
来源: 华夏收藏网  2015-03-17 15:34:00   责任编辑:施婷  www.k618.cn
内容提要:中国画流派之一。明代中、晚期代表画派,全称“吴门画派” 。明中期吴门画派以“明四家”为首,末期以“张宏”为主。

 

  【图语:吴派画作】

  中国画流派之一。明代中、晚期代表画派,全称“吴门画派” 。明中期吴门画派以“明四家”为首,末期以“张宏”为主。在太湖流域一带风靡一时 。代表画家有沈周、唐寅、文徵明、仇英、谢时臣、钱谷、张宏、文嘉、文彭、仇珠、文伯仁等。

  释义

  吴派是明代中后期,以擅长诗文,有较高的文学修养的画家所建立的一个大型画派。绘画上主要继承元代黄公望、王蒙传统,创作以笔情墨趣为主的文人画。因其开宗人物沈周为苏州吴县人而得名。吴派主要成员都来自隶属明代苏州府籍的画家如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张宏等;然作为著名艺术流派,其空间涵盖面相当宽泛,吴派中后期经济空前繁荣,赏画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画家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带有浓厚生活气息的作品出现在画坛,形成新的面貌。代表人物有文嘉、仇珠、周之冕、陈淳、张宏等。风格迥异,精彩纷呈,为吴门画派注入了新的活力。

  吴派后学

  吴派后学的汉学研究,一般上溯到清代顾炎武、黄宗羲等学者提倡实事求是地研究古经汉疏的学风。顾、黄虽然倡导儒经研究,他们个人的学术旨趣却是以理学作为背景的,吴派作为一个自成体系、别立门户的地域性学术流派,自有其学术渊源。清代学者任兆麟说:“吴中以经术教授世其家者,咸称惠氏。惠氏之学大都考据古注疏之说而疏通证明之,与六籍之载相切。传至定宇先生,则尤其著纂,卓卓成一家言,为海内谈经者所宗。”(《有竹居集》卷十《余仲林墓志铭》)将吴派的学术渊源追溯到苏州惠氏,这也是学界迄今为止的定论。所谓“惠氏”,即指由惠栋上溯至曾祖惠有声四世传经的家学传统。曾祖惠有声,字朴庵,明贡生,与同里徐枋友善,以九经教授乡里,并从事汉经的研究。祖父惠周惕最为著名,他对《易》学和《春秋》学的研究,被当时督学江南的田雯赞为“其论采于六经,旁搜博取,疏通证明,虽一字一句必求所有而改其义类,晰其是非,盖有汉儒之博而非附会。”(《研溪先生<诗说>序》)可以认为正因有了惠周惕的经学造诣,才有可能导致孙儿惠栋的后来居上。因此,逻辑的推演,惠周惕必然成为吴派汉学研究的直接导源人。有关惠周惕经学师承,仅见《吴县志》“少传家学,又从徐枋及汪琬游,究心经学”。也正因为如此,每每论及吴派,必然上溯到惠周惕与徐、汪的师承关系,造成吴派与徐枋、汪琬之间存有某种必然的逻辑的假象。其实,不仅惠周惕有明确的经学师承,而且吴派的导源发轫者可追溯到明清之际吴中名士丁宏度首次尝试汉儒经说的系统研究,并在他的带动下,苏州地区形成了一个不小的汉学研究群体,而惠周惕是其中的佼佼者。丁宏度,字临甫、子临,别号舆舍,苏州人,明末儒生,以研究《周易》、《春秋》而称名一时。“以汉时说经各有师承,贯穿钩穴,口诵如澜翻,执经问难者,接踵门墙,愿得先生一言论定,时人尊之日经圣,亲炙弟子惠周惕、顾丁瑮、顾嗣立其选也。其多以章句训诂之学推重先生。”(《苏州丁氏宗谱》)这说明在惠氏之前,苏州地区已形成了研究汉学的学术氛围,至于奠定吴派规模,则经过了惠氏祖孙三代的努力才告完成。

  吴派的学术组织形态是以血亲关联为基础的。如惠栋对《周易》的研究便是曾、祖、父的世代相传,江声、江镠、江沅祖孙三代致力于语言文字的研究,而钱大昕、钱大昭兄弟及其从子钱塘、钱坫、钱东、钱铎、钱侗,独生子钱东壁、钱东塾,一门群从,皆治古学,时有“嘉定九钱”之称。这种以家族、血缘乃至师生关系而形成的学术组织形态,最重要的是其家族内部重视经学研究,并能为其成员提供良好的经学环境,家族内部,师生、师友之间的经义赏会,兄弟子侄之间的砥砺切磋,以及经学人才的早秀早慧,家训、家诫中注重经学等等,都表明了吴派学者家族内部经学气氛的浓厚。吴派的产生,正是渊源于这一特殊的文化背景。

【本文责编:施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