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花卉图》,清代女画家恽冰所画】
在初民的原始狩猎与祭祀等活动中,产生了最早的中国民歌,也揭开了五音汇聚的音乐史页。经数千年的发展演进,中国音乐始终向世界敞着开放的胸怀,始终激发出自由和真切的呐喊,吞吐吸纳,借鉴融会,共构成七彩缤纷的中华乐章。
而泉州南音与西安城隍庙鼓乐、山西五台山青黄庙音乐、北京智化寺音乐一起并称为“中国四大古乐体系”。
泉州南音
南音,又称弦管、锦曲、南管,是源远流长的中原文化的古老乐种,被当今世界公称为“中国音乐的活化石”。
泉州南音具有悠久的音乐历史,多元的文化特征,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古老的音乐之一。南音孕育于晋唐,形成于唐宋,发展至明清两代已是非常繁荣。史书记载,公元四世纪西晋永嘉之乱,大批晋人逃避战乱从中原进入福建,在南安沿江一带而居,晋江由此得名。而后历经南北朝、隋唐以至南宋朝代几次大规模的“衣冠南渡”,中原文化(包括语言和音乐等艺术)由此随之源源不断地流入福建泉州,其中就包括了南音前身的艺术形式。
南音荟萃晋唐以来中原古乐之遗韵,并与闽南民间音乐交相融会而自成一格,乐曲韵味曲雅,旋律优美。宋元时期,泉州在历史上曾是对外通商港口,正值海上“丝绸之路”兴盛之时,各种文化交流频繁、促使各种艺术形式相互影响、渗透,南音在泉州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并广泛流行于福建泉州、厦门及漳州等地区。明清以来,泉州南音传播进一步扩大到台湾地区,并随着闽南华侨华人的足迹而流传于东南亚,以及影响波及欧洲等国。
康熙年间,泉州南音艺术家先后两次赴京入朝献演,备受赞赏,得厚赐而归。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大曲时,新加坡派南音乐团前往演奏,获镀金皇冠嘉奖。美、加、英、法、日、韩等国音乐家闻南音之盛名,也先后到泉州考察。泉州乐团曾多次到西欧、日韩等国演奏。
1982年台湾台南南音国乐社应邀访法,法国国家广播电台实况转播在巴黎的南音演奏,约有300万之众收听。东方妙曲,一度倾倒巴黎。演奏会被称为“欧洲音乐史上最长的一次音乐会”,誉满欧洲。近几年来,泉州南音乐团频频出国访问演出,更是深受海外侨胞的欢迎和赞美。南音已有成熟的清唱散曲,套曲和器乐演奏谱,并一直流传到今天。
【图片赏析】
【作者】恽冰,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深得家传的一位女画家,生卒年不详。字清於,号浩如,别号兰陵女史,亦署南兰女子。武进(今江苏常州)人。诸生恽钟隆次女,恽南田族玄孙女。善花果,芊绵蕴藉,用粉精纯,作已辄题小诗,名著吴中。乾隆初,江苏巡抚君继善以恽冰画进呈孝圣太后,乾隆帝题诗嘉奖。
【图语】【清 恽冰 《花卉图》】册页,绢本设色,28.1×22.3cm×10,上海博物馆藏。此花卉册共十开,为花鸟写生或仿摹之作。充分反映了作者没骨画法的特色,设色雅致和谐,柔美动人。构图明快简洁,脉络勾线圆润饱满,富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