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兴趣班>>中国印章|印章的种类
中国印章|印章的种类
来源: 中国文化小百科  2015-03-17 14:29:00   责任编辑:施婷  www.k618.cn
内容提要:印章自出现以来,一直是作为权力的象征和凭信的实物。随着篆刻艺术的不断发展,印章逐渐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图语:中国印章】

  印章自出现以来,一直是作为权力的象征和凭信的实物。随着篆刻艺术的不断发展,印章逐渐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印章的种类,也由原来的职官印、姓名印等发展到与文学、书法和绘画艺术相结合的数个种类。概括起来,可分为以下几种:

  (1)玺与宝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自封始皇帝,将他的印称“玺”。皇帝用“玺”之制延续至唐代。唐延载元年(公元694年)武则天改“皇帝之玺”为“皇帝之宝”,“宝”的使用一直沿续到清王朝覆灭(公元1911年)。皇帝的“玺”和“宝”,属于皇帝执掌政权的公章,皇帝在发布诏书、文告时所用,又称为“宝玺”、“御玺”、“御宝”、“国宝”。秦始皇的玺印据史载是用优质兰田玉镌刻的,上雕螭虎纽饰。印文是李斯书小篆体,印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也有说为“受天之命、皇帝寿昌”的,已无法考定。至刘邦攻下咸阳,夺得秦始皇“玺”即象征得到了政权。始皇“玺”归汉后,被汉高祖刘邦封为传国玺,凡新皇帝继位,首先要接受此印章,皇位才算合法并得到臣民的承认。因此,传国玉玺成为真命天子的标志和拥有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也是西汉以后各朝野心家争夺的目标。王莽篡汉就以“逼宫夺玺”的手段得到玉玺,篡位的计划才算完成。直到新地皇四年(公元23年)王莽兵败身亡时,这枚传国御玺还挂在他的身上。以后传至汉献帝时丢失。但是,汉以后不少朝代的统治者,仍以拥有秦始皇的传国御玺标榜自己是正统皇帝,编造了许多荒诞不经的故事。

  在汉代传国玺只作为镇国之宝藏于内府,不曾实际使用过。皇帝常用的是另外刻制的六方印章,即“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等,俗称“六玺”。六玺的职能和使用范围各有严格的规定。“皇帝行玺”用于赏赐;“皇帝之玺”用于诏书、文告;“皇帝信玺”用于调动军队和派遣使节;“天子行玺”用于对外发送文书。六玺形制均仿传国玺,选优质白玉,雕刻蟠螭纽。

  魏晋及南朝刘宋“六玺”的使用范围和形制完全沿用汉制,北朝和隋的玺宝制度有一些变化。

  隋朝刻制两方传国玺,定名为“神玺”和“受命玺”。

  唐代皇帝的印章改称为“宝”,仍用六枚。白玉制造,雕蟠龙纽。

  北宋自制“受命宝”,宋初的定制为八宝,即仿汉六玺加“镇国宝”和“受命宝”。到宋徽宗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又增16字宝,印文为:“范围天地、幽赞神明、保和太和、万寿无疆”,名为“定名宝”,与原有八宝组合为九宝。南宋时皇帝用宝增至14枚,新增“皇帝亲崇国祀之宝”、“天下合同之宝”、“书诏之宝”三方金印,和“大宋受命中兴之宝”、“承天福延万亿永无极”(护国神宝)、“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受命宝),与仿汉六宝总计为14枚宝印。据《宋史·舆服制》皇帝宝玺的新制式一改历朝不变的一寸见方印面为广四寸九分,厚一寸二分,填以金盘龙纽。改小篆体印文为九叠篆体。

  元朝仿隋唐用印制度,只有传国宝和“皇帝之宝”等六宝印,印文为八思巴文。

  明代前期,皇帝御印定为17方,到世宗嘉靖皇帝时又增加七印共24方。清代承袭明制,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清高宗弘历取《周易·大衍》“天教二十有五”的吉数,钦定为25印,其中20方袭用明代印,又增“大清受命之宝”、“大清嗣天子宝”、“皇帝之宝”(满文)、“制驭六师之宝”、“敕正万邦之宝”五方。均用满文及汉篆书两种文字镌文。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弘历为使印文协调,规定除“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以及满文“皇帝之宝”原制不变“先代相承、传为世守”,其余21宝一律改用汉篆体镌刻。并亲自修定“交泰殿宝谱”明确规定各印使用范围。“大清受命之宝”,以章皇序;“皇帝奉天之宝”,以章奉告;“大清嗣天子宝”,以章准绳;满文“皇帝之宝”以布诏赦;檀香木“皇帝之宝”,以辅法驾;“天子之宝”,以祀百神;“皇帝尊亲之宝”,以荐徽号;“皇帝亲亲之宝”,以展宗盟;“皇帝行宝”,以颁赐赉〔lai赖〕;“皇帝信宝”,以征戍伍;“天子行宝”,以封外邦;“天子信宝”,以命殊方;“敬天勤民之宝”,以饬觐〔jin禁〕吏;“制诰之宝”,以谕臣僚;“敕命之宝”,以钤诰敕;“垂训之宝”,以扬国宪;“命德之宝”,以奖忠良;“钦文之宝”,以重文教;“表彰经史之宝”,以崇古训;“巡狩天下之宝”,以从省方;“讨罪安民之宝”,以张征伐;“制驭六师之宝”,以整戍行;“敕正万邦之宝”,以诰外国;“敕正万民之宝”,以诰四方;“广运之宝”,以谨封号。

【本文责编:施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