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校教育 > 【传承】8传统教育的现实问题
【传承】8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问题
来源: 立身国学教育    2024-09-30 11:19:23   责任编辑: 沈碧梅   www.k618.cn
内容提要: 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面对的是传统文化的课程化问题,这是业界的共识。但是如何实施却有很多分歧,见解相去甚远,争议相当激烈。

  【传承—漫谈中国教育】之八

 

  在中小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对“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的系统工程,可谓任重而道远,必须正视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其中课程问题,教学内容与方法问题,师资问题尤其突出。

  传统文化教育之课程化问题

  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面对的是传统文化的课程化问题,这是业界的共识。但是如何实施却有很多分歧,见解相去甚远,争议相当激烈。由于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要求,近年来,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处于散在状态,各地各校依据各自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做了积极的、多样化探索。以传统文化教育名义开设的课程五花八门,在内容选择、课时安排、呈现形式、量与度的拿捏等方面差别非常大:在国学经典的选择上,有的以蒙学为主,主要是“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外加《弟子规》及《声律启蒙》等作为起始;有的则以儒家经典开篇,如《论语》、《大学》等作为起始;有的重视诗词,即选择唐诗宋词作为主要内容;有的偏爱古文,重点引入《古文观止》等文选;有的全面出击,蒙学、古诗文、四书五经全部收入;有的独守一经深入学习。在次第安排方面,有的小学低年级即读《诗经》,有的到了初中还在学习《弟子规》。课时安排上,有的学校有专门课时,更多的学校则是利用早读、课外活动等边角余料时间完成。还有很多学校从传统文化中或抽取某个专题,形成如“孝文化”、“雅文化”专题作为教育内容,或作为德育形式,或形成校园文化,或固化为校本课程;也有学校将传统文化中某种技艺作为特色课程,如武术、剪纸、书法,等等。

  形成这种散在格局,固然与课程构建的自发性有关,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由对传统文化认识上的差异造成的。由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难免会造成盲人摸象式的主观性取舍。重道轻艺者有之,鄙弃蒙学者有之,轻言糟粕武断否定者有之,不加分辨无以取舍颟顸而行者亦有之。鉴于此,教育部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为重点,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的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另外,关于课程化问题,还需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要划定具有整体性特征的具体内容。所谓整体性,是指各学段、各学科要统一规划,所谓具体内容就是要对所学文本、知识、技艺等有权威性的具体规定,须列出细目。内容的确定上要克服保守倾向,既要有基本要求,又要具有较大可选择性。二是要与现有课程有效对接,克服传统文化与现有课程两张皮的现象。如将修身与公民教育整合,古诗文与语文课程整合,传统技艺与音体美整合,等等。同时,要特别强调课程的综合与学科间的融通。三是要妥善安排与传统文化教育规律相符合的教学次第。从五六岁的儿童到十七八岁的青年,学生要走过12年的学习历程,其间,他们的身心会发生极大变化,学习的规律是由记性到灵性、再到悟性,这个过程决定着教学的次第。要区分记忆与理解、养正与益智、做事与穷理等不同发展期的侧重点,特别是经典文本的学习,应立体式建构,螺旋式展开,从小学、中学以至大学,提倡一本多读,而非线性推进。四是开展教学实验是积极稳妥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保障。课程化需要定篇、定量、定序、定度,这“四定”都要经过教学实验,实验既是对课程可行性的检验,也是对课程的完善。

  传统文化教育之教学内容与方法问题

  由于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其对教学方法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努力做到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是有效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保障。对于传统技艺内容,主要通过实际操练掌握要领以至学会;对于文化知识,主要通过活动——体验——认知的方式达成教学目标;对于经典文本教学的主要方法则是引导帮助学生口诵心惟,学以致用,以实现修身养德、完善人格的教育目标。

  以经典文本教学的方法为例。经典文本教学简称“经典教学”,具体内容按文体分包括“古诗”与“古文”两部分。古诗文教学的主要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口诵心惟,学以致用,也就是知行合一。诵者,讽也。倍文曰讽,倍通背。可见,诵就是把书背下来。诵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吟咏以声节之”,即用抑扬顿挫的腔调念,这种念就是吟诵。而心惟就是思考,就是慎思明辨,就是虚心涵泳,切己省察。读了、背了、思考了,然后再去“笃行”,这种方法称为“读思行”。经典教学要克服语文化倾向,即用教语文的方法教经典。现在的中小学语文课程多以现代文为主,特别是小学阶段,6年时间,教材中只编入几十首古诗,有些教材还要削减,真可谓寥若晨星。现代文教学多以文本分析为主,强调字、词、句、段、篇的概括与理解,强调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少得可怜的那小部分古诗文,其文体特色在教学中也被大大弱化,等同于现代文教学。由于多数学校的经典教育是由语文教师承担的,大家会不自觉地将教语文的方法用于经典教学,这势必使经典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经典教学还要克服德育化倾向。所谓德育化是指将经典教育知识化,变成空洞的说教,而且说与做两张皮,互相脱节。同时,要区分不同学段,针对不同学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小学阶段重心宜放在文本积累上,中学阶段再将积累的内容不断反刍,咀嚼吸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摆布好“读”与“解”的关系,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或只读不解,或以读带解,或先读后解,同时强调自读自解,重读复解。经典教学还要倡导“学科牵手”,即将经典诵读与书法、音乐、美术甚至体育等学科互相配合,牵手合作。另外,还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

  传统文化教育之师资培训问题

  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整体水平,传统文化教育同样需要造就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目前情况,传统文化教育在师资上的现状可用“缺、弱、差”三字概括。

  所谓缺,主要是能够胜任传统技艺教学的教师十分缺乏,如书法、武术、纸艺等。目前,既有较高的专业水准,又能从事中小学教学者,可谓一师难求。所谓弱,指多数教师在传统文化方面底子太薄,只有小部分教师因个人爱好而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素养,掌握一定的技能,多数教师则普遍薄弱。例如,多数语文教师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没有完整读过“四书”,对教学古诗文不可或缺的“文字”、“训诂”、“声韵”也知之甚少,这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全员全科覆盖”的要求显然是极不适应的。所谓差,是指由于传统文化教育水平整体较低,造成教学效果差,甚至“一讲就错”的现象十分普遍。鉴于此,尽快制定以提高传统文化教育整体水平为目标的全员师资培训规划十分迫切。

  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水平需分为两个层次,即传统文化水平与教育水平。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得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整体水平提高是个慢工夫,甚至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方可见效,因此,要兼顾必要性与可行性,避免操之过急。目前,除国家统筹安排的各类培训外,还可以因地制宜,采取长短结合,通专兼顾,学教互促的策略,以取得更好培训效果。长短结合就是做到长计划、短安排。以3至5年为期,根据每所学校、每个教师的不同情况,将培训计划落实到每年、每月、每周。通专兼顾就是同时照顾到通识性培训与专业性培训。学教互促就是以教带学,以教定学,边教边学,教学互促。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学习的主动性。

此外,还应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如与当地的书法协会、武术协会合作培训专业教师。还可以充分开发家长资源,请学有专长的家长走进校园,参与培训。

 

  (张鹏举 作者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语文教育专家)

【本文责编: 沈碧梅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