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漫谈中国教育】之十
传统文化丰富多样,我们也确实需要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问题在于,我们缺乏有修养、有能力这样做的教师。
我至今记得,我高三时的语文老师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情景。老师先站在讲台上字斟句酌地解释课文中的关键字词,讲着讲着,就放下课本,走下讲台,介绍起课文中的人物来。渐渐地,我感受到课本中的人物活了起来,我甚至觉得,我眼前的这位老师很有孔夫子的风度,好像他带给了我孔夫子教学的那种课堂氛围感。老师之所以能把课文中的人物讲活,原来,他从小就读《论语》,他是在用早已内化在心里的思想和精神在感染我们,而不是仅仅解释文言字词和句子。
再后来,我成了一名中学语文老师。遗憾的是,我没有能力像我当年的语文老师那样把一篇篇文言文讲得深入浅出,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味道。我深深地知道,我所修习的传统文化仅是皮毛,其所承载的文化精髓实际上并未能内化进我的心灵世界,我缺少那样的文化气质。现实的中小学教学中,不少教师不也是在做文言文知识的搬运工吗?不正是把深具中国传统文学美学特点的古典诗文当作应付考试的工具吗?从教参到教案,从教材全解到答案,从课文讲读到考试试题答案ABCD选项设计,到头来,仅仅是为了学生的考试分数,长此以往,通过课堂所传递的传统文化味道究竟能所剩多少呢?
另外,现有的语文课本中,选编了不少传统文化经典篇章和句子。这些篇章和句子涉及《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也涉及《尚书》、《周礼》、《老子》、《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乃至诸子百家的许多篇章,也涉及到《战国策》、《史记》、《汉书》、《三国志》等经典历史著作。但是,有几个语文教师能静下心来好好读一读原著呢?有几个语文教师能将这些经典著作中的传统文化精髓根植于自己的心灵世界并内化为精神和文化气质去影响学生呢?如若不能,涉及这些经典篇章的诗文教学还会有传统文化的真味道吗?用纸上得来的知识教学生,我们的传统文化精神还能够有效传承吗?
当然,传统文化教育不只是指经典篇章的教学,还应以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语文教材中就有“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样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其内容涉及中国工艺品、年画、剪纸、书法、吉祥彩绘、风筝、远古器皿、古代服饰、景泰蓝、中国古诗赏析等。但是,实际上是否能达到这一编排的目的呢?从理论上讲是可以的,但是从教学实践中看,有多少教师深深了解和热爱这样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内容、身体力行地去影响学生和引导学生感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呢?
如何把传统文化从知识状态引向思维与行为状态,并使之体现在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精神气质中,这是我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中最感困惑的难题。如何摆脱传统文化知识化、考试化、肤浅化,真正用传统文化的精髓影响学生,使自己成为确实有传统文化思想涵养、审美涵养和做人涵养的人师,也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马得清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