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校教育 > 段郎说事:三言两语说教育
段郎说事:三言两语说教育
来源: 立身国学教育    2024-09-30 11:12:05   责任编辑: 沈碧梅   www.k618.cn
内容提要: 一、教育的目的是把公民个人利益的获取和国家利益的推进融为一体,教育的任务是发现孩子们的长处,而不是搜寻孩子们的短处。

 

  【图语: 段郎说事:三言两语说教育】

  一、教育的目的是把公民个人利益的获取和国家利益的推进融为一体,教育的任务是发现孩子们的长处,而不是搜寻孩子们的短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只能是适应孩子,而不是让孩子适应教育,世上没有残缺的孩子,只有残缺的教育,用单一的标准去教育孩子,培植的往往是真正残缺的孩子。

  二、晚上与一位大学教授聊天,在聊到中国大学教育最缺失啥时,我说:中国大学教育最缺失的是人文教育,其要么默许恨的培养,要么鼓动无情的斗争,使得许多人心灵枯槁,行为畸变,思维定型,丧失人类该有的悲悯情怀。只有人文教育才能培养真正舒展的人,大写的人,让人的生命情韵悠长,光明磊落。

  四、德国法律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即禁止学前教育。与之相反,中国之学前教育如跳舞、体操、绘画、钢琴、外语、数学等等,空前发达,有人甚至据此以为外国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已输给了中国。岂不知,如此过甚的学前教育已摧残了孩子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最终造就的可能只是一批又一批会说话的复制机器。

  五、法律应该成为一种公民教育,但不是唯一的公民教育。片面以为法律的强制力量可以培植所谓良好的道德无疑是缘木求鱼,因为强制惩罚的结果只是让人们被迫的避免作恶,而不是自由意志选择的行善。只有真正的法治才能最大可能保证公民运用他们的自由理性,参与到共同的美好生活的制度维护当中。

  六、谈谈当前中国大学教育应注意的主要问题:大学应致力追求杰出与贴近社会大众融为一体,内蕴于这努力当中是与民主法治想吻合的精英观。切忌把陈腐的等级意识、身份意识嵌入青年学子的血液里,并在他们身上刺激和培植自我膨胀、睥睨众生的“伪精英”心态和特权意识。

  七、中国的教育,让未成年一代从一开始就没有了童年,没有了天真,没有了幻想,一切都在为了分数而形容枯槁;中国的高房价,让人们大学从一毕业就直接跨入中老年,没有了浪漫爱情,没有了心灵追求,没有了发明与创造,一切都在为了柴米油盐而精打细算、东奔西走。

  八、前些年,北大对包括“思想偏激”在内的10类学生实施“会商制度”,社会舆论普遍认为与北大“兼容并包”精神相悖。其实,北大早已背离了蔡元培先生的“兼容并包,有容乃大”办学精神,与中国大部分高校已无本质区别,摒弃对北大的幻想,呼唤教育体制的回归与完善,方是正道。

  九、鲁迅说:“酷的教育,使人们见酷而不再觉其酷。”同理,愚的教育,使人们见愚而不觉其愚。现如今,一些教育,却是教人既“酷”且“愚”,这样的结果,便是一些人常常干出许多的伤天害理的事来,甚至连施教者也不放过,比如有老师伤害学生,亦学生加害老帅,这或许是施教者所不及料、又毫无办法的事了。

  十、不能说真话的时候,你至少可以选择不说假话,倘若连不说假话也做不到,那你不如选择“作弊”。好比一个“作弊”的学生,就比一种不宽容的教育好许多倍,至少可以把他看成是在对教育权威的藐视和消解。想想看,当一个文科生千百遍背进大脑东西至少有三分之一垃圾的时候,“作弊”何错之有?诚然,此说绝非肯定“作弊”!

  十一、曾有老师对我感叹:运用时下的教材,要教育学生“独立思考成为一件极端困难的事情”。我说,环境再糟糕,条件再艰难,老师毕竟还能有所作为的,比如,你虽不能做到先行,但起码可以做到先醒,虽然先出林笋子先遭殃,然出林笋子毕竟先得阳光。否则,“众人皆醉我也醉”,则于己于学生几无可救药矣! 

【本文责编: 沈碧梅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