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暑假来了】
作者:戚德志|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稿人
6月底到9月初,是孩子们期盼的暑假,却是中国家长们避之惟恐不及的梦魇。一个个蕴藏了无限破坏能力的小精灵,足以在这个随时可以将人烤成五花肉的高温天里,把一个又一个身强力壮的家长折腾得奄奄一息。
送到暑托班凑合一下、辛苦老人在家照看、送回老家躲避一下高温,手中握有选择项的中国家长,可选择的余地无外乎此。那些被逼得“走投无路”的家长,保守一点的可能会将熊孩子带到办公室,激进一点的干脆将小朋友一个人反锁在家中,然后再利用休息时间,穿越高温酷暑和风雨雷电,奔波在一个又一个补习班之间。
对于那些两个人都要上班并且两个人都得打卡的家长,以及那些动不动就需要出差的家长,麻烦老人在家照看会是首选。不指望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帮着操练奥数或者矫正英文发音,能保证小家伙安安全全呆着,并且准时吃饭喝水就已经很好了。至于小朋友看电视还是玩iPad,家长们无暇顾及更多。如果老人身板比较硬朗,能不辞劳苦帮忙送去画画班、钢琴班、围棋班、奥数班,那就要谢天谢地了。碰上极个别天赋异禀的老人,比如退休的文化工作者或者退休的教育工作者,能在照顾好小朋友饮食起居的基础上,再把学业给巩固指导一下,那简直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家长了。
那些老人不在身边,或者老人在身边而不愿意带孩子的全职父母,就只能把孩子送到各种机构组织的暑托班里了。暑托班做点什么事情,取决于组织机构的品质,以及良心。有的暑托班只是个保姆角色,看着小朋友不乱跑乱跳,中午给点吃的,其余时间让他们自己做作业,或者放一部电影让孩子们自娱自乐。高级一点的,分门别类安排各种课程,阅读啊、奥数啊、英语啊,外加手工或者音乐,基本上拷贝学校的模式,等于将各种补习班聚拢到一起。暑托班每个月少则一两千,多则七八千人民币,更高的不封顶的也有,完全看家长的品质需求以及经济实力。
当然,这些家长算幸福的,因为他们有备选方案。那些被逼到华山一条路的家长,公司的上下班时间规定得严格,执行得更严格,老人不在身边或者干脆已经不在了,出于经济方面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又不能不肯不愿不想把孩子送进暑托班,那就只能爸爸妈妈轮流带去办公室,或者干脆反锁家门让小朋友一个人在家里呆着。带孩子去办公室也只是一种过渡,公司不是自家后花园,被大老板撞见或者被同事们背后传来传去,总难免丢分。如果让小朋友一个人在家,吃饭喝水即便能够自理,也怕假扮成“抄煤气表”的坏人们虎视眈眈。
但对中国大城市的中产家庭来说,两个多月的暑假,热是热了点,旅行是必不可少的。虽然大家都知道暑假的机票和酒店比平时贵出很多,但孩儿们平时要“读万卷书”,除了暑假也没有什么比较集中的时间“走万里路”,家长们只能咬咬牙把平时不舍得用的年假、事假、病假、探亲假一股脑汇总在一起,把分散在这家银行那家银行的存款换算成外汇,只等时间一到就飞往欧洲美洲东南亚。
为了挤出十多天的时间去旅行,中国家长们不得不把熊孩子的各种补习班加大强度:上午奥数,下午游泳或者羽毛球或者围棋,晚上英语,间或还要穿插隔天一次的奥数暑期班,还得见缝插针去练习钢琴。暑假哪里是假期,完全是强化版的学习。
到了欧洲,在马德里皇宫和普拉多美术馆看到成群结队的当地小朋友,熊孩子以为他们不放假,问过之后才知道,这是欧洲小朋友参加的夏令营活动的一部分,名目繁多、主题迥异的夏令营是很多欧洲小朋友过暑假的方式。
除了在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享受各种文体设施,一部分欧洲小朋友随父母去海滨度假晒太阳去了,一部分选择与其他欧洲国家如英国或者意大利的孩子交换边度假边进修自己的外语去了,还有一些欧洲小朋友利用假期去做各种形式的“义工”。我还没来得及细想如何总结中国孩子和欧洲孩子过暑假的差异,熊孩子脱口而出:“他们都在游戏,我们都在学习。”
唉,果真童言无忌。天天上课的暑假,还能叫作暑假么?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