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我国湖北地区文化】
最近一百多年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倍受欺凌、摧残,尤其在“新文化运动”、“十年浩劫”等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被百般羞辱、被尽力丑化。
不过,令全球亿万羲黄子孙比较欣慰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一代政治大家、思想大家、文化大家和改革大家的习近平主导中国命运之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遍地开花,远走异国他乡,越来越受到世人的追捧,日益成为护佑人类健康成长的重要法宝。
然而,纵观弘传、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大家几乎都是围绕着中华传统经典而为之。对于地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则多是忽视。实际上,地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其中有的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胳膊和大腿。
譬如,笔者老家甘肃省天水、陇南等地于春节时流行的“接先人”、“敬先人”、“送先人”等地域文化,实际上就是孝道文化、根文化。
又如,事实正像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零溪镇副镇长、象鼻嘴村村支书向平华所讲,“哭嫁”等少数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其本质是家庭文化、孝道文化,教人如何做人做事的文化。
类似的地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即使翻遍整个中华传统经典,我们也找不到其“标准版”。但是,这些地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羲黄子孙。
另外,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中华传统经典的形成、演变,本来就跟地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密不可分。譬如,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根的伏羲文化——易文化,最早就是流于甘肃省天水、陇南一带的地域文化;又如,炎帝文化、黄帝文化、蚩尤文化等等,曾经也都是地域文化或少数民族文化。换言之,大凡中华传统经典,实际上都是发端于、根植于地域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
还有,中国历史上的不少朝代,包括一些影响力深远的朝代,都是少数民族文化或者地域文化“发飙”的结果。譬如,大唐帝国的建立者李氏家族,其本身就是鲜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至于“大藏区”、“西域诸国”等后来并入中华帝国之版图者,更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包括中国实力派学者、立身国学教育网负责人了义,北京玉振金声国际文化传媒公司总经理李芳、资深媒体人王华风等不少社会有识之士,多年来一直呼吁,中国要重视地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笔者也多次撰写有关文章,并在很多场合予以呐喊。
而且,身为“中兴领袖”的习近平,更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极力推介中国的地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并从中大量地汲取精神营养。
常言道:“功夫不负有心人”。据2015年4月7日新华网转自中国吉林网的报道,由“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育研究》总课题组研发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吉林省中小学实验教材》将于近日亮相吉林。该教材在国内首次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是“青少年完美人格教育”,并明确界定了其概念应包括 “国学经典、传统艺术和民俗文化”三部分。在此基础上,确定各年级课程内容,首次完成了从幼儿园、小学、初中至高中的专业教材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