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院智库>南一鹏谈中国读书人的风骨
南一鹏谈中国读书人的风骨
来源: 立身国学教育  2015-04-20 09:37:00   责任编辑:郝菁  www.k618.cn
内容提要:家父耄耋之年回归国内定居,固然有家国乡土之亲,但是却也明言是退休归隐之念,不做讲学之举。他是在中国出生,在中国受教,在中国成长,更是由中国蕴育的一位爱民族,...

 

  【图语:南怀瑾先生】

  家父耄耋之年回归国内定居,固然有家国乡土之亲,但是却也明言是退休归隐之念,不做讲学之举。由于我逺居美国,虽然很早就独立于父亲家居生活之外,对他的这个决定也完全没有意外。

  我自幼就感觉到,做为一个中国读书人的一种责任感。我常说,“每一个懂得中华文化思想的读书人,都好像会感觉欠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一份付出。”至少我就是一直有这种感觉的。不知道为什么,莫名的就会背负起这份担子。现在想想,应该是我们的历史典籍中,这样的典范比比皆是。不论是读诸子百家,孔孟之道等经典;或是读《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文学;还有刚毅不屈,振笔如刀的史书;又有忠肝义胆,视死如归的小说;如此让我领受了一个中国读书人的风骨。

  这个风骨就是中华文化千锤百炼的结晶体,正是文天祥正气歌所说的:“天地有正气 ,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 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所以我对我父亲决定回国定居是完全理解的。因为我父亲就是一个生于二十世纪,却是类似常怀千岁忧的,有风骨的中国读书人。他是在中国出生,在中国受教,在中国成长,更是由中国蕴育的一位爱民族,爱国家的读书人;那么在国家即将复兴的时候,回到中国贡献自己的所学,唤醒我们的国魂,这就是他一生准备好的付出啊!此时此刻,我心中不禁想起陆放翁的句子:“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或许父亲当时也是有这样的意气吧。

  在我对我父亲的了解里,没有什么老年、晚年的概念。年纪与时间,对一个修行人来说,不是话题。自我出生一路来,我见到的父亲一生所做,没有因为地点、年纪、生活环境而有所不同。他习惯每夜静坐、看书;每日接待、应对;都是用时无心,无心正用。

  最近一再听到有人说到我父亲一生辛苦,实在觉得有必要解说一下。对于那些凡事依财务来衡量生活的人,他们活得战战兢兢,不但看自己是用钱来衡量,看所有人也是用钱来衡量。处处带着一副遮蔽智力的眼镜,就算有好机会,好缘分也看不出来,也会漏失。孔门七十二,颜回最贤。其贤处就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何苦之有?我父亲亦如是!父亲万缘放下,哪里还会有辛苦可言?每次去探望父亲时,晚上用餐,我都坐在父亲右手边;每次听到有人说,老师辛苦时。我会转头看看父亲,他的那一抹微笑,岂有知音!

  父亲在中国的生活,一开始也是简单的,就如同在香港一般。下午开始接待处理事务,晚餐毕与众人交谈,有时讲讲课目。只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喜欢亲近他,所以越来越多的访客和对国学教育的渴求,可能是我父亲决定办个学堂的原因。这个只是我的臆测,不可以当做是他的想法。

  父亲很早就开始鼓励小孩子恢复读经书。当然主要是以一些幼学经典为主。所以在国内也推广幼儿读经,这个活动后来在许多城市都得到支持与回响,也发展的不错。逐渐地,他身边也有更多的国内学生,跟随受教。他也接受国内一些大学院校组团到沪,请他演讲。只是父亲自己并不主动对外公开讲学。有几次,父亲主动讲课,也完全不对外开放,只是以老同学、旧学生为主,必须受到邀请才能参与。由于人在这块孕育中华文化的大地上,自然在推广文化复兴也就容易些。

  为人子女是不能评价父亲的做为或是贡献的,最起码这是我的观点。但是就我多年以来接触的友朋们得知,人人都感觉到因为有南老师,所以我们的国学得以有了新生命,我们的国学可以再次光辉起来。中国的文化底蕴是经得起折磨考验的,现在因为有我父亲的解说,年青人与古人思想的距离也拉近了。做为子女的我,深深被父亲所感动,也真正的了解到了何谓中国读书人的风骨气节。 

  (本文系微信号“与天下人同亲”,独家供稿。)

【本文责编:郝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