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院智库>【兰若山居专栏】东林书院行访记
【兰若山居专栏】东林书院行访记
来源: 立身国学教育  2015-05-11 11:02:00   责任编辑:沈碧梅  www.k618.cn
内容提要:从西湖到太湖,两个半钟头的车程,出发时,见残阳如血,在钢筋森林里落下,抵达无锡时,夜色如墨,没有见着星光。

 

【图语:东林书院行访记】

  · 壹 ·

  从西湖到太湖,两个半钟头的车程,出发时,见残阳如血,在钢筋森林里落下,抵达无锡时,夜色如墨,没有见着星光。寻了一张出租车,司机姓李,四十出头,江南人的清瘦模样,开场白就一句:独身出来玩,为什么不带个女朋友。我笑了笑,没回答。

  “去太湖边,找个乡村旅馆。” 他愣了一下,出租车破开夜幕,在灯火辉煌的无锡城里穿梭,到了湖边,在一个名叫大浮南村的地方停下,一路上,他不停向我推荐附近的景点,比如三国城、鼋头渚风景区等。我连忙道谢,说那些地方我不去,仅仅看一眼太湖。

  还问他可知道东林书院,他说不清楚。

  大浮南村在蠡湖风景区内,附近有宝界公园,我住的地方,对面是一座长满翠竹的山岗,不知其名。安顿好后,才觉得腹响如鼓,寻到一处菜市场,水果摊、餐馆、还有杂货市场混在一起,如一般的江南村镇,见到一家小馆还亮着灯,要了一个炒饭。老板就是厨师,跑堂的是他妻子。厨师很用心地做一个炒饭,身和手随着灶火跳跃,打一眼,就觉得赏心悦目,味道很好。吃完饭,去水果摊买两只梨,摊主戴着眼镜,借着灯光在读书。那一瞬间,我对此地,顿时心生敬意。

  我住的地方名叫蠡湖,是太湖伸入无锡市的内湖,形如葫芦瓢,后人有说是范蠡和西施在这里泛舟,但也许不可信。蠡湖周边有许多高端酒店和度假村,还有央视的拍摄基地,三国城等等新造的景点,游客不算多,鼋头渚风景区据说很好,有座寺院,可是这次不想参访寺院,尤其是在风景区里的寺院,不在我的行访之列。因为囊中羞涩。雇主提供了一笔微薄的经费,主要是访水和人,幸好没有给我规定地方和路线,不然,我是打死也不愿来的,常年在路上,有些累了。

  宝界桥如一条彩虹,连接着大浮村所在的岛屿和无锡城。

  无锡被称为太湖明珠,鱼米之乡,据说有3500年的历史,京杭大运河从城中穿过,经济发达,人烟繁盛。

  · 貳 ·

  早上起来,简单洗漱一番,昨晚问了路,先去看一眼蠡湖,然后进城朝访东林书院。

  沿着宽阔的马路走了一程,见到宝界公园的门牌,一位上了年纪的保安在门口扫地,上去询问,是否可以进去参观,他很热情,说可以。蠡湖湖边水很脏,水葫芦密布,对岸是一座巨大的摩天轮,昨晚曾经见过这个流光溢彩庞然大物。湖上没有船,想坐船的念头就被打消了,见着两只小野鸭,在芦苇丛中觅食,一位工人,在收割沼泽地里已枯黄的芦苇,看得出他很早就上工,身后是他的劳动成果,一大片被放到且归置好的芦苇,这些应该可以用来编席子或什么的。

  湖边还见着一个巨大的电子屏幕,应该是个水幕电影,看样子是停运很多年,有些破败。走到这里,已经索然无味,出了公园,在路边等82路公交车,去寻访东林书院旧址。

  我是有书院情节的,因为8年前,在昆明与一干人恢复一书院未果,耗去积蓄甚多。后来辗转回大理,与大理乡贤古建筑商李忠祥先生恳谈三日,说服他重修苍麓书院,后来历经诸般磨难,大功告成。这是云南历史上第一座重新修复的书院,占地12亩,白族建筑风格,耗资甚巨。书院落成后,办过一些文化交流活动,逐渐有所起色。近日,故友太白隐者带着几位学生入住,青瓦白墙间,终于传出读书声。

  小时候,语文老师曾让我背诵东林书院顾宪成先生所撰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至今,虽然游走山林,刻意逃避家国世事,但先贤的大义高风,依然激荡着我卑微而浑浊的心灵。

  · 叁 ·

  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西元1111年),是当时著名理学家杨时先生讲学之所,元正至年间变更为寺院,僧人居住。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顾宪成罢官返乡后,立志讲学。他说:“从今而后,惟应收拾精神,并归一路,只以讲学一事,为日用饮食。学非讲可了,而切磨淘洗,实赖于此。” 与其弟允成及高攀龙等人捐资修复书院,并相继主持讲学,一时盛况空前,倾动朝野,享有“天下言正学者首东林”之赞誉。

  杨时先生,这里得费点笔墨叙述一下,《宋史 杨时传》有这样的记载:“杨时,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杨时不光是程门高足,深得器重,做官,官声很好,做学问,成一代大家,立功立言,都有成就,其学术思想还深深影响了后来的理学大家朱熹,是位承前启后的人物。宋史的这个记载,大概是学了禅宗五祖和六祖的故事,因此,在东林书院里有付对联,下联写着:“当年道果南”,说的就是这个典故。

  明时,东林书院得以复兴,东林同仁不光讲学,还评议朝政,针砭时弊。后来,引起纷争,被阉党诬为“东林党人”,遭到血腥镇压,阉党和东林党人之争,一直持续到南明时期。后人对东林党人评价不一。目前,官方的评价是这样的:“东林书院有别于我国古代其他书院之处,就在于明代东林学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正义和气节,他们关注国事、关心民众、讲究人品、清正廉洁、发对空谈和抨击时弊,百折不回的气概,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遗产,将永远启迪和鼓励后人。”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东林学者们穿越到今天,照样也会被官方不容,镇压也是肯定的事,有时候,想想就心寒。

  另外,我对理学的传承历史和学术思想不是很清楚,在这里就不再多费口舌,以后有机会,要读先贤们的著作。不过,据说余英时先生出了一本宋明思想的研究专著,有深度的创见,以后若有机会,也要读读。

  · 肆 ·

  我在中山路下的车,问了五回路,在高楼间腾转了一个多钟头,才找到东林书院,首先见到的是东林广场,周围在开发房地产,在建或即将建成的楼盘,灰尘飞舞。广场摆了一块巨石,上书顾宪成先生的关心联,石头后,一组雕塑很吸引人,题材是东林学人们的造像,神韵十足。我在像前合十致敬,绕过正在修复的广场,摸到书院大门口。

  书院一侧有游客中心和售票处,门票是16元,柜台里摆着许多关于东林书院的著作,其中有套《东林书院志》很吸引我,准备买下,一问价格103元,这对于我一个落拓书生来说,是不小的负担,遂罢。几年前,曾造访长沙的岳麓书院,买了一本《岳麓书院志》。此行只得花了20元买了一本东林书院的楹联集,很薄,看起来像盗版的,不过收录了书院的匾额和对联,解读的文字也算过得去。

  东林书院的山门,简朴庄严,匾额是陆定一所题,这位红色宣传家,官至高位,被迫害过。大门对联是无锡人钱伟长先生写的:此日今还在;当年道果南,对联的典故与东林书院的首创者杨时有关。

  书院属全国重点保护文物,现存的建筑有:门厅、石牌坊、东林精舍、丽泽堂、依庸堂、燕居庙、三公祠、明道亭、晚翠山房、东林报功祠、再得草庐、时雨斋、还经亭、道南祠、前堂、享堂等,还有个妙观码头,不过没有船,一湾浅水,荷花已经枯萎,杨柳正在落叶。

  东林书院的石牌坊很庄严,造型奇特,不必到跟前,就感受到非凡气势,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上书“东林旧迹”,和“后学津梁”,为清人秦爱莲所书。

  燕居庙修在最后,是祭祀孔子的地方,中堂有个雕工精湛的木龛,里面有线刻孔子行教图,两边有钟和鼓,桌子上陈列着一些祭祀孔子的礼器。木龛上悬有一朱漆匾,上书:“中和”二字。据考是朱熹所书,这一手气度动人的书法,就知道朱熹并非后来某些狂生肆意诟病的道学先生。看到这两字,我又想起大理苍山的中和峰,不久前还和朋友们在大雨中朝访过山顶,还准备写篇《点苍山朝访记》,已耽搁了好多天了,有空得补上。

  书院的楹联和匾额很多,有些非常精彩,值得焚香拜读,走廊墙壁上,镶嵌着石碑,有些是明清时候得碑记,记述修复书院经过和讲学师长们的事迹,书法工整端严,这样一个地方,应该是那个时代精英汇集之处,所以,连一小方碑文,都出自德高望重者之手。

  墙壁上除了老的东西,管理部门还用木板做了许多关于书院历史和人物介绍,细心且到位,让来访者对书院有个大致的了解。记得有邓拓的一首诗:东林讲学继龟山,事事关心天地间,莫问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唉,这首诗,不光是写给历史上的东林党人,也是写给邓拓自己。行访书院,我发现一个极其有意思地方,如今修复的东林书院,题匾留诗的名人官员,诸如陆定一、钱伟长、邓拓等,他们的命运竟然和几百年前的先人一样,不是被杀,就是被罢官和迫害。

  所以邓拓的诗,点明了这片土地上的读书人的宿命:莫问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什么时候这个魔咒才能得以终结?也许还要赔上两代读书人的头颅吧。

  书院的建筑,实用与精巧结合在一起,很紧凑,气场很好。各成一局,有机组合。建筑和水与儒家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

  说实话,在东林书院行游,被一种莫名的气氛束缚住,慷慨悲壮背后,是冷酷血光,直到看到一联:桃花灼灼鸟啼寂;柳絮飞飞人意闲。这付联悬挂在还经亭前,出自东林八君子之一的高攀龙的一首七言。诗意冲淡,文格清遒,稍微缓解了我胸中的压抑。

  · 伍 ·

  现在的东林书院成为无锡十八景之一,除了游人的喧哗,导游们喇叭及导游录音机循环播放的刻板介绍,听不到吴音,听不到读书声,先生们的戒尺早已落满灰尘,祭礼上的钟鸣鼓响豆俎烟香已成历史……

  除了这些,我在书院碰着两队人,恰好刻画了这个时代,一队是86岁的西安长者一家,一队是来玩cosplay的年轻人。长者一口浓重的陕西口音,是某厅的离休老干部,在家人的陪伴下,坐着轮椅来拜访书院,我见着他掏出一支笔和本子,仔细地抄写着对联和匾额,还在碑廊上寻找着什么。当我在《东林书院重修碑记》的石碑前读碑文时,他过来和我搭话,才说他已是第二次来到这里,来找一位先贤的名字,名叫:冯从吾。说冯是东林门生,被罢官后回到陕西,创办关中书院。关中书院后来改名西安师范学校,他年轻时,就在那里读书,后来参加革命,与共和国一起走到今天。长者喜欢文史,还吟诗。听说我来自云南,竟然背起大观楼长联,未了,还说:这是天下第一长联,陕西籍人孙髯所作。这让我激动不已,大观楼长联,读大学时,教大学语文的教授极为推崇,还要求我们背诵,我是背下来了,后来却忘了。今天,在江南已寂然许久的书院里,这位来自黄土高原的长者,又让我温习了一遍。

  玩cosplay的年轻人,是两位美女,眉目清秀,扮演白蛇和青蛇,穿着怪异的服装,还带了一张琴和宝剑,但我看那女子手摸琴的姿势,就知道那是一个道具,她是不会弹琴的,因为半天没听见哪怕是半首曲子。跟着两位摄影的,咔咔按着快门,听见人群中有人问:这是汉服吗?他们回答:这是仙服。我当时从明道亭穿过,除了这姐妹俩,没见着旁人,摄影师也不在,游人也没有,把我吓了一跳。还以为是雷锋塔倒后,这两条蛇从西湖搬到了太湖。

  · 陸 ·

  老人和少女,同一时间在书院里遇到,都在追寻着传统的记忆,当然还有我这位来自点苍山的草莽,后来想想,也蛮有意思的。

  读书声在书院是听不见了,已转到学校里,太湖边大浮村菜市场水果摊那盏昏暗的灯光下,还有虽然没读过太多的书,认真地炒一碗炒饭的厨师的手底。这也许就是夫子说的:“须臾不离道”的生活版本吧。

  当然,衷心希望有一天,这片土地上,不能因为读书和言论再演类似东林人和邓拓们的苦难。

  有本杂志名叫《读书》,曾经说过一句话:读书无禁区。

  还有当下国人最梦想的未来:言论自由。

  以一付悬挂在东林书院的对联,结束此文:

  为道为法为则,守先待后;

  不淫不移不屈,知命达天。

  于姑苏旅次

  蠡湖畔大浮南村某旅舍

  2014年10月27日


 

  【兰若山居专栏】系列

  ·开栏的话

  标题:《本网推出兰若山居先生专栏》

  刊登时间:2015年5月4日星期一

  【兰若山居专栏】之一

  标题:《灵岩山行访记》

  刊登时间:2015年5月4日星期一

  【兰若山居专栏】之二

  标题:《太湖大学堂行访记》

  刊登时间:2015年5月8日星期五

  【兰若山居专栏】之三

  标题:《东林书院行访记》

  刊登时间:2015年5月11日星期一

【本文责编:沈碧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