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网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路上的忧与喜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路上的忧与喜
来源: 新华网  2015-06-13 10:40:00   责任编辑:YWX  www.k618.cn
内容提要:年过八旬的老人,依然坚守在排练场上,只为能多传承一部“光看本子学不会”的传统赣剧。

  新华网南昌6月12日电(记者袁慧晶)年过八旬的老人,依然坚守在排练场上,只为能多传承一部“光看本子学不会”的传统赣剧;龙灯厂老板史克滨,困惑于如何保护自己在传承龙灯制作技艺时的创意;将家族“纸绣”技艺推陈出新的顾氏男儿,却闯开了一条“没有困境”的市场之路……在文化遗产日前夕,记者来到3位传承人身边,了解他们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道路上的喜与忧。

  与时间赛跑的祝月仙:最急是传承

  国家级“非遗”赣剧拥有600多年历史,是著名的古代四大声腔之一。祝月仙是赣剧的6位传承人之一。她13岁登台,文武兼备,小小年纪就成为剧团的“驼梁旦”,在《木兰诗》《白蛇传》《孟良搬兵》等传统赣剧中塑造了鲜活的舞台形象。

  2011年,赣剧被评为国家级非遗。祝月仙一直想把一些压箱底的老剧本复排,今年终于达成心愿。“我着急,怕自己哪天脑子糊涂了或者离世了,这些老剧目就断档了。”祝月仙形容自己是和时间赛跑的人,每一天都在担心着“人亡戏绝”,如今一块石头终于落地。

  “很多人都说赣剧没特色,其实是在继承时把一些经典遗失了。”祝月仙为赣剧“正名”。她说,每个剧种都有独特的东西。比如兰花指是京剧旦角最基本的指法,赣剧中常用的是金枪手;京剧的包公脸谱额上是个月亮,赣剧却是半个太阳。

  赣剧传承是师徒之间口传心授的艺术。以祝月仙这次复排的《擒黑士》为例,是当年才十几岁的她和师傅严有元合作的剧目,剧团里会这出剧目的人只剩下她一个。剧目中有很多武戏,对演员动作要求较高,翻跟头、上肩等动作都要做到位。

  但几次排演下来让祝月仙有些无奈:“排练时发现真正能翻跟斗的只有两个人,其他都有伤在身。有的年轻演员很努力,但基本功又不够扎实。”无奈之下,原本精益求精的祝月仙苦于无人可用,只能降低要求——先排下来个模子也好。

  像其他传统戏曲一样,赣剧对演员的先天素养有要求,不是谁都能演好。下一代的传承人的素养和资质问题也困扰着祝月仙。

  龙灯制作者史克滨:一年没了三个专利

  临近端午,南昌城南村龙灯厂的订单又多了起来。尽管如此,老板史克滨还是抽出了半天时间在厂里开展“我是城南龙灯传承能手”的技艺大比拼活动,以激发工友传承和保护这项省级非遗的热情。

  城南村有700多年的舞龙灯历史,史克滨掌握了一手娴熟的龙灯制作技艺,能独立完成整只龙的制作。龙灯厂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最初一年卖出的龙灯不足百条;2008年“城南龙灯”被评为省级非遗后,销量也随之增加。

【本文责编:Y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