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网事>藏戏:传承和弘扬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
藏戏:传承和弘扬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
来源: 立身国学教育  2015-09-14 12:02:00   责任编辑:沈碧梅  www.k618.cn
内容提要:从前年开始,美朗多吉连续三年在两会提出“藏戏进中小学”的提案,他认为,一方面让孩子从小熟悉藏戏,有助于藏戏的传承,另一方面藏戏的内容丰富,有很多弃恶扬善的正能...

  【图语:藏戏】

     编者按: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藏族人民创造了辉煌的藏文化。藏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治区成立50年来,在尊重、保护、传承和弘扬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显著成就。当今西藏,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藏文化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藏戏是极富西藏传统文化特色的地方戏曲,50年来,藏戏的蓬勃发展,成为西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缩影。本刊特别邀请两位专家学者,讲述他们眼里藏戏的“这些年”。

  美朗多吉:

  不断发展的生命力

  9月8日,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在布达拉宫广场隆重举行,热闹的彩车和群众游行展示出50年来西藏的繁荣发展。在这其中,少儿扎西雪巴方队吸引了很多目光。扎西雪巴是古老的藏戏表演方式,茁壮的少年、鲜艳的服装、欢快的藏戏表演,这一切让观礼台上的全国政协委员、西藏文联副主席美朗多吉兴奋不已,“看到几百个孩子在这个盛大的日子里表演藏戏,我觉得很震撼,也很激动。这既展现出我们西藏的文化成果,也预示着以藏戏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后继有人,在今天仍有不断传承和发展的生命力。”

  美朗多吉出生于西藏东部的昌都,从小他就知道一个叫做“阿吉拉姆”的词语。阿吉拉姆正是藏戏的藏语名,是仙女的意思。1971年,9岁的美朗多吉已经是昌都地区文工团的一名小舞蹈演员。这一年,他跟随团队到拉萨参加汇演,第一次真正欣赏到了向往已久的藏戏。“第一次听感觉很神秘,藏戏的道白唱腔都非常美,内容有很多传统故事,我当时听不太懂,就问大人。像《文成公主》、《朗萨雯蚌》、《苏吉尼玛》等八大传统藏戏很多老人都知道,经常可以听一整天,听他们介绍后,我觉得藏戏更美了。”美朗多吉说。

  多年后,已是著名音乐家的美朗多吉依然十分关注藏戏,关注的原因很“简单”。“从我自己专业的角度来看,流传1000多年的藏戏艺术内涵十分丰富,它的唱腔、舞蹈等表演很吸引我,对其他艺术有滋养作用;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藏戏是最能体现藏族传统文化特色的一个文化遗产,这么灿烂的文化我们一定要保护好。”美朗多吉说。以前藏戏多靠民间零散的力量,发展很不稳定,随着老艺人的离去,面临着断层的危险。自治区成立以来,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藏戏的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一方面专业和民间的藏剧团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各种挖掘、抢救、普查等工作都有了起色,为藏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美朗多吉告诉记者,像西藏藏剧团这样的专业藏戏团体这些年排演了很多大戏。比如2012年,西藏藏剧团与国家京剧院合作的一部大型戏曲《文成公主》,将京剧与藏戏完美结合起来,体现出文化的相互尊重与融合。而在去西藏各地采风的过程中,田间村头老百姓自己的藏戏表演也是美朗多吉经常能看到的“美丽风景”。他说:“现在,我们去日喀则,去山南,去西藏各个地方采风,都能看到老百姓自己的藏戏队,甚至亚东县这样遥远的边境地区也有,我十分惊讶。农闲、婚礼、乔迁等很多时候,都会上演藏戏。乡下的藏戏表演场面很热闹、很自由,观众给表演者敬酒,有时观众把服装一换,戴上面具,立马就上台表演了。这是一种特别和睦融洽的感觉,好似村子里都是一家。”

  虽然对藏戏这些年来得到有力保护和传承很欣慰,但美朗多吉心里仍有一丝担忧:与很多地方戏剧一样,作为传统文化的藏戏不可避免地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我的家离罗布林卡很近,以前在家里总是能听到外面传来的藏戏表演的声音,但现在听到的流行歌曲越来越多。传统文化的消逝令人心疼,藏戏是‘活’的文化遗产,不能放在博物馆里保护,一定要一代代地传唱下去。”从前年开始,美朗多吉连续三年在两会提出“藏戏进中小学”的提案,他认为,一方面让孩子从小熟悉藏戏,有助于藏戏的传承,另一方面藏戏的内容丰富,有很多弃恶扬善的正能量,对孩子的道德培养有好处。现在,提案已经有了回应,经过跟教育部门的沟通,一些学校开始进行试点。“作为政协委员,我还会继续呼吁,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传

  承尽自己的力量。”美朗多吉说。

  刘志群:

  与藏戏的不解之缘

  “我是江苏启东人,从长江口一下子跑到我们国家地理位置最高的‘天上西藏’,藏戏艺术也成为我一生的经历。”西藏民族艺术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刘志群今年75岁,到西藏已整整50年,见证了新时期藏戏发展的每一步。

  1965年,刘志群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选择赴西藏工作。临行时,刘志群的一位戏曲史导师告诉他:西藏有一个藏戏,在戏曲史里面很少有人写,人们对它还不了解。你去了西藏以后关注一下,如果能做一些研究,写一部藏戏史,就填补了戏曲史的空白。老师的话被刘志群记在心里。到了拉萨后,西藏藏剧团听说来了一个中戏的大学生,赶紧来要人。刘志群一听说,直呼太好了。进入藏剧团后,他从编剧开始,一直到担任副团长等职务。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在西藏,藏戏开始逐渐恢复。我记得当时组织老艺人回忆藏戏剧本,做了一部分抢救工作,同时加强了传统藏戏排练演出。比如我们整理演出了《朗萨雯蚌》,群众反映特别强烈,西藏各个地方有能力的民间戏班纷纷恢复。”刘志群回忆道。1986年,拉萨雪顿节恢复,至今刘志群仍对那一次藏戏“大联欢”记忆犹新,“拉萨雪顿节是西藏最盛大的节日之一,跳藏戏是其中的重头戏。那一年的雪顿节,全西藏著名的藏戏班都到拉萨来汇演,盛况空前。在此之后,传统藏戏的恢复得到更快发展。”今年8月,2015年拉萨雪顿节如期举行,担任了多年雪顿节评委的刘志群直言,现在的雪顿节越来越热闹。

  1989年,刘志群离开西藏藏剧团进入西藏民族艺术研究所,专门从事藏戏研究工作,对藏戏的认识逐步从实践走向理论。“藏戏是整个西藏文化艺术的集大成者,历史非常久远。根据我们的研究,在公元8世纪就已出现白面具藏戏的雏形。”刘志群指出,藏戏的内容主要是佛教经典、民间故事,以及历史人物和故事,与社会生活关系密切,在老百姓中影响非常大。“我们在编纂藏戏戏曲志的时候作了统计,原来西藏的民间戏班大约有300多个。到了新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村庄都建立了新的戏班,现在四五百都不止了。”

  进入新世纪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日趋成熟,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突飞猛进。在这样的背景下,藏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有序推进,如建立各级保护名录、非遗传承人制度、数字化保护等等。刘志群认为,非遗保护工程对藏戏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拿非遗传承人制度来说。藏戏表演靠的是老师口传心授,老艺人走了,很多戏就失传了。传承人制度使很多艺人有充足的资金和精力,可以专心地教授藏戏。比如2005年以后,西藏自治区非遗办每年给有实力的藏戏班额外补贴2万元,仅这一项就能给藏戏艺人和藏戏班很大的保障。因为藏戏仅面具和服装这一项成本就很高,要用到金丝银丝,有了资金,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各种有力的措施推动下,民间藏戏班越来越兴盛。2007年拉萨雪顿节,刘志群和其他评委们发现拉萨以前一个解散的很有名的觉木隆派藏戏班又回来了,大家都非常惊喜。

  2009年,藏戏“申遗”成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何藏戏有这样的魅力?在刘志群看来,作为藏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藏戏在中国及世界戏剧之林中都独树一帜,“在人类戏剧史上,有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和中国戏曲。藏戏使用面具,跟古希腊戏剧有联系;藏戏也有印度梵剧的一些表演成分,梵剧《龙喜记》在藏戏里面也有,改编后叫《云乘王子》;藏戏表演有很多程式化的东西,这与中国戏曲是很相似的。所以,可以说藏戏汇集了世界三大古老戏剧的形态特色。从1983年开始,西藏藏剧团就开始赴国外演出,到过美国、欧洲、日本等很多国家和地区,每次演出都很轰动,可见藏戏具有独特魅力,它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有基础的。”

  藏戏有悠久的历史,不过在刘志群眼里,藏戏的活力一点也不逊色。“藏戏是不断发掘创新的。”他认为,藏戏的表演内容可以是老的,程式化规定也可以是原来的传统技艺,可是每一次表演中,演员都能吸收新的审美元素,每一次的表演都可能不一样,随时可能发生变化,因为藏戏表演艺术是活的。现在,传统藏戏表演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出现了在广场演出的反映现代生活的藏戏小品,非常生动,受到群众的喜爱。

  如今,50年前老师的嘱托早已完成。“虽然我现在年纪大了,但是对藏戏的研究不会停。这两年我做的国家艺术学的项目——中国藏戏审美形态体系今年已经结项了,要出一本书。”刘志群依然继续着他与藏戏的不解之缘。 

【本文责编:沈碧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