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校教育>传统文化进小学引现代传统碰撞
传统文化进小学引现代传统碰撞
来源: 北京日报  2015-04-02 12:05:00   责任编辑:陈笠翁  www.k618.cn
内容提要:北京市教委发布的《2015年义务教育入学工作的意见》半个月前正式施行。其中,一大亮点莫过于“小升初”政策的微调,特长生招生将向民乐、书法、剪纸、武术等中华优秀传...

 

  【图语:传统文化进校园】

  北京市教委发布的《2015年义务教育入学工作的意见》半个月前正式施行。其中,一大亮点莫过于“小升初”政策的微调,“特长生招生将向民乐、书法、剪纸、武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倾斜”。

  一石激起千层浪。素有“指挥棒”功用的招生新政,让“传统文化进校园”这一不算新鲜的话题,再次成为多方关注焦点。如今,传统文化进校园,几近成为全民共识,只是,如何让传统文化驻留孩子们心田,却还得家长、教师、学校共同迈过四道坎儿。

  学不易

  父母功利心阻隔孩子一腔热情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刘亦颉学习京剧已经有两年了,除了在学校里跟着京剧老师李小妹练习唱念做打,偶尔也由父母陪着到校外机构学习京剧里的铜锤花脸。而同在学校京剧社团的另一个孩子就没这么幸运了,她的母亲一直不乐意她舞弄这个。“起初练肢体基本功,贴墙倒立、抻筋压腿,一样都没落下,但看到孩子因劈叉不到位,疼得哇哇叫,真不忍心待在一旁观看。”这位母亲说,“我们希望孩子练合唱或是钢琴,愿意接收这方面特长生的中学比较多,而京剧的接收面就窄得多了。”不过,女儿最终还是执拗地选择了钟爱的京剧。

  因为与父母心思不合,这样的执拗比比皆是。实验二小二年级的李重扬今年8岁,他中意的传统文化项目是中华武术,“我妈妈其实很反对我练武术,她希望我学器乐。”小男孩话不多,挺斯文的模样,可当武术老师王浩喊出“侧卧”口令时,他毫不犹豫地倒下,任由旁边小水坑里的脏水溅满手臂。四年级的陈至月是李重扬的队友,她学习武术有些“传奇”,只因为有一年在少林寺游玩时,多看了几眼那些练武的僧侣,再也没能忘掉那些起起落落的漂亮招式。她的妈妈原本希望孩子学舞蹈,“女孩子学舞蹈多好啊,练武术总觉得怪怪的。”当然,也有不少孩子被父母成功劝阻。一个学期里,总有人从武术队里退出。

  由于担心安全问题,京城小学里开设武术课的并不多。东城区灯市口小学有一支十人规模的武术队,这几乎是擅长六合拳和查拳的商凤西凭一己之力打造出来的。“运动本身是让人更安全的,只要练习时顾及别人就好。中国传统武术不是只有攻防,更讲究‘精气神’,以养生为主。”今年48岁的他在这里任体育老师已有28载,30年前在赫赫有名的东城区武术馆打下的功底,让他有底气拉起这支队伍。这些小队员每天下午4点放学后都要留下来,接受一个半小时的“小灶”训练。

  “和十年前相比,这样的规模小多了。”商凤西感叹,与灯市口小学自主开展的游泳、篮球、足球、风筝、高尔夫等校本课程相比,武术只能算作“冷门”。他执教的武术校本课面向三至六年级自愿报名,如今只有22名学生的武术属于学习人数偏少的科目。商凤西感叹现在武术丢掉的好东西太多了。他说,很多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去学习跆拳道等外来的运动,就是因为它看起来规范、时髦。“但其实类似的规矩、服装、礼仪,我们传统武术都是有的。”他希望这次“小升初”政策向武术的倾斜,能让家长扭转曾经的功利心,有更多孩子加入进来。

  “一些非遗项目后继乏人,并非孩子们对它们没兴趣,而是对这些技艺根本不了解。”上周三,京城著名剪纸大师张晓林给海淀区玉泉小学分校五年级孩子讲完本学期第一堂剪纸课后,10岁的张谭嘉懿和同学都不愿意离开,又多剪了半小时。

  对于招生新政依然以“考试”的形式来引导,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这会让传统文化教育陷入功利化陷阱。”在他看来,一些家长即便为孩子前途着想选择了传统文化项目,大多也是以能掌握多少“加分点”作为依据,“在这种短视行为的指导下,学生们很难会把修习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修养。”不过,在目前尚难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一些学者更多地认可招生新政的积极意义。在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左东岭看来,在当下,如果不与考试、升学挂钩,任何学习、培养都很难落到实处。

  谁来教

  任课老师屡屡承受“步步惊心”

  怎么教

  “鲁班锁”竟暗藏数理密码

  翻看一些学校教员的传统文化教学计划,在陈述教学目的部分,都能读到“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文化认同感”之类的文字,但要将这些白纸黑字变为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环节,绝非易事。怎样上好传统文化课,是一个越掂量越沉重的问题。

  不可否认,这些年,屡屡见诸报端的“传统文化进校园”,不少还停留在穿上长袍诵读国学经典,或是集体蹲地上给父母行跪拜礼、洗脚的层面。“我们不再满足于对经典的吟诵与热闹欢腾的表演,希望突破这些相对表浅、感性的形式,以更理性的探索去亲近传统文化。”实验二小副校长芦咏莉介绍说,学校实施传统文化教育从情感亲近,理性接纳层面着力,努力让学生、教师及家长,能有机会参与其中,确保不会流于“展示”。

  据了解,为了营造相对集中的氛围,实验二小结合京剧课,将脸谱作为课程研究的一部分,使单一课程转向了多学科。不仅在京剧课上唱脸谱,而且还在美术课上画脸谱,在劳动课上做脸谱。“如果京剧元素太少,就形成不了气候。学校还特意设置了一面京剧墙。”该校五年级一位姓张的班主任说,由于如今京剧已不是主流,一些掌握了它的孩子往往会有一种自豪感。

  在首师大文学院教授左东岭看来,传统文化教学一大核心就是设立专门课程,编写相应教材,而不只是“文化碎片”。据了解,目前面向中小学的传统文化教材有数百种之多,内容和体例很不统一。“编写教材没那么容易。以我们武术为例,武术种类太多了,选择哪一拳种进教材,又以怎样的形式来编排,都是大问题。”商凤西在他的武术校本课程上,从最基本的抱拳礼开始,希望将中国武术的深厚内涵传递给孩子们。

  “传统文化课与校园里现有的文化类课程不尽相同,大多不具有现代气息,学生会有种遇到‘最熟悉的陌生人’的感觉。”在非遗研究专家薛文娟看来,教师除了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安排不同内容外,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有新招儿。她举例说,山东一所学校结合数理知识,将非遗项目“鲁班锁”每一种解开的方式,以数学语言编成新教案,很受学生欢迎。“培养这类对传统文化有解读能力的人才,尤为迫切。”

  和平里一小中药课使出的招儿则是“与日常生活相连”。据周淑华介绍,学校在2012年举办了热闹的“藿香宴”,同学们到食堂亲自动手,利用自己种植的藿香叶子做出一道道鲜美的菜肴:藿香拌豆腐、藿香炒鸡蛋、藿香炖鲤鱼等。去年学校选择种植的是具有清痰利肺功效的紫苏,学校在同学中开展“雾霾我不怕”活动,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课堂所学,精心挑选药材,开出各自保护嗓子的小药方。

  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实验二小除了编写三至六年级不同版本的教材《书之艺》外,还坚持给每位参与书画学习的孩子办个展。据专业书法老师张丽疆介绍,但凡选修了书画课的同学,只要创作出30件作品,就可申请在学校大厅办个展,而且,学校会代为留存一件作品收藏、展示。“尽管展览周期已经缩短到了一周,申请办展的预约单还是排到一个学期以后了。”

  教出啥

  “不会唱戏,成票友也挺好”

  在实验二小张丽疆的书法课堂,不少孩子也在校外练习书法。9岁的陈天楷就曾在课外学了半年。“那些培训机构告诉他,说只需要两天就可以教会孩子书法,我觉得自己教了四年,都不敢说这样的话。”张丽疆说,一些校外培训机构为了招揽生源,很少遵循低年级学楷书,到高年级才进入行书、隶书的分阶段学习原则,直接上手就是行书、草书。“不遵循规律,反而影响掌握书法要领。”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的她深谙其中之道。

  同样,学校武术教育也面临着校外相关培训机构的影响。翟锟是灯市口小学武术队的成员,同时也在外面的武术会馆学习,今年11岁的他练习武术已有5年。他悄悄告诉记者,今年8月份可能就不学武术改练散打了。“虽然学校武术队的老师教得很耐心,但有时候老师要求太严,练得太狠太苦了。”

  尽管颇为小学武术的前途担忧,但商凤西始终认为,小学武术课主要作用是普及,向孩子们传授养生之道。只有遇到冒尖的、天赋好的,再往上输送。因此,他才从武术课堂挑选出10人组成武术队。只是现在开办和招收武术特长生的中学越来越少,从商凤西这里毕业的学生常常面临无处接收的状况。为改善现状,他正联系东城区体委、教委,商量组建东城区武术网点校,为喜好武术的孩子们创建一处交流平台。

  “相比于语数英等显学,传统文化类课程只能算是隐学,需要一个相对漫长、潜移默化的过程。”薛文娟说,对于学习传统文化,孩子们有热情,她就见过不少孩子因没获得学习机会而哭鼻子。“对他们来说,学习这些不是负担,倒是进入中学后,应试的比重就大了。只是我们要遵循教育规律,润物细无声。如果暴饮暴食,只会前功尽弃。”

  实验二小是较早将京剧教育引入课堂的学校,如今在四五年级每周开设了一节京剧课,还专门从戏曲学院招聘老师教京剧课。京剧团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拥有青衣、花脸、老生、武生,且有梯队成员近170人的大型团队。“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要去培养京剧传承人,其实,我总和自己讲,即便学生学不会唱戏,只是成为学会欣赏的票友,也挺好。”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附中、现为该校京剧教师的李小妹说。

  “通过‘进校园’活动,孩子们亲近了本土传统文化,学校也藉此生成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实验二小副校长芦咏莉说,学校早就挂牌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校(基地),也开发出不少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不过,这些与才推出的特长生倾斜政策没有任何关系,我们更希望让孩子们徜徉在传统文化里。”

  “随着传统文化和非遗所依附的乡土的消失,学校如今已成为传统和非遗修复、延续的重要场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晓明看来,相比于传承人自己在周边找徒弟,学校无疑提供了文化层次更高、眼界更开阔的对象。他认为,无论是传承人挑选,还是传统文化的培养,都需要做出中远期规划,“不妨在孩子们中培育出一个个兴趣团体,再从中选拔培养传承人,就要容易得多。”

  教育要出成果,首先就得有好教师。与语文、数学、英语等老牌课程相比,异军突起的传统文化课程,恰恰最缺的就是师资。作为学校里唯一的武术老师,商凤西乐得被同事和孩子们称作“大侠”。“现在不单武术类,就连体育师范类毕业生,都不愿意来小学当老师。”他说,曾经和他一拨儿的不少人要么退休,要么转岗,而新人又迟迟补充不进来,在他看来,师资薄弱是传统武术进校园一大障碍。

  如果说灯市口小学的武术课还是师资多寡的问题,那么和平里一小的中药课程就存在专业师资有无的窘境了。2010年4月,东城区教委开始推行“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主题活动,和平里一小成为首批试点学校,如今已走过五个年头。据该校德育处主任周淑华介绍,学校除了中草药种植的实践课程,每周五的校本课程中还有“中医药文化”理论课程,按照兴趣班的模式,供同学们自由选择。今年开学之初,又与中科院的专家合作,增开了一门“药用植物”课程。

  其中,负责中草药种植实践课的三位教师,一位是从校外聘请的东城区帽儿课程活动中心老师赵维伟,一位是本校科学教师刘博宣,还有一位是校内品德与社会课老师艾建敏,谁都与中草药不沾边。据艾建敏介绍,作为小学老师,他们在了解学生方面有足够经验,能够将上课内容变得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但是在教学中,他们也常常感到中医药专业知识的不足,同学们思维活跃,常常提出一些难以解答的问题,“比如针灸与穴位之间的联系”。她笑言,有时候在课堂行走,有种“步步惊心”的感觉,不知道孩子们冷不丁会抛出啥问题。

  而校本课“中医药文化”一直由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批博士生前来讲课,减去了那些跨专业兼职教师的不少重压。“不过这种专业资源目前还不能确保长期性,这恐怕也是仅凭学校本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周淑华透露,无论是北中医博士,还是中科院专家,都是学校同事凭借私人关系将关键人士拉扯进校的,没人能保证这种形态的稳固性。

  同样由私人关系“弯弯绕”进海淀区玉泉小学分校的,还有剪纸大师张晓林。据该校美术教育室组长王颖介绍,尽管美术教材里也有剪纸内容,但学校没有老师懂这个,只能从校外找专家。于是,年逾六旬的张晓林在担任体育馆路小学剪纸教师之余,又多了份差事。“今年学校将迎来55周年校庆,包括剪纸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课程,将由普通级升格为校级。”王颖解释,这就意味着今后不单单是五年级的孩子学剪纸,全校范围都会推广。张晓林到时也会更忙了。

  “请传承人,开传习所,是当下中小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必经之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员薛文娟说,只不过,有的项目适合直接由传承人教学生,有的得先教老师。

  记者后记

  亮出中国娃的精气神儿

  “大侠”商凤西给记者讲了这样一桩旧事。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有关部门想从学校找一些可以参与仪仗队的学生,结果一圈下来,愣是没有合适的。大多数孩子站没站相,坐没坐相,一些孩子的脊椎早早就扭曲了。最后,只得到部队里挑人。

  他说,从那时起,武术课上他就特别在意孩子们的站姿和神态。就像他屡屡提及的,传授武术技艺的最高境界不是教会几套拳,也不是练就以一敌百的本领,而是亮出一股子不服输的精气神儿,一种看一眼就留下堂堂正正印象的气场。

  剪纸大师张晓林看重的也不是“一剪下去剜出红窟窿”的手艺,他希望孩子们对老祖宗传下来的好东西有种敬畏感。如果从2003年走进第一家小学担任校外辅导员算起,张晓林和他的剪纸已经和娃娃们打了12年交道。尽管教学技法日臻成熟,不过,他一直保留着讲解天安门造型的一课。他说,作为北京娃,如果和其他地方的孩子们交流起来,总得有些拿得出手的东西,而以流畅手法剪出天安门是他送给孩子们的礼物。

  实验二小李小妹和另一名反串教花脸的女老师承担着全校四五年级三十多个班级的京剧课,一周接近20个课时。出生梨园世家的她不会强求每个孩子都会若干唱段,只是希望他们能唱的就唱,不能唱的学会欣赏也挺好。在她看来,没有什么比京剧更能让孩子们直接感知传统之华美。

  传统文化从来不是由简单几个元素或是知识点叠加而来,它不可能有“标准答案”。暂不论招生新政是否功利,最起码,引导孩子们走向传统文化的思路没有错。因为,唯有走近,方能生敬意;历经耳濡目染,才能成为有文化底蕴的好儿郎。 
【本文责编:陈笠翁】
下一篇:缔造完美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