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孝文化>孝论|必孝章第五
孝论|必孝章第五
来源: 网络  2015-04-01 10:44:00   责任编辑:郝菁  www.k618.cn
内容提要:行善,而其善未行乎父母,能溥善乎?验道,而不见其道之溥善,能为道乎?是故圣人之为道也,无所不善.

 

  【图语:孝文化】

  圣人之道,以善为用;圣人之善。以孝为端。为善而不先其端,无善也;为道而不在其用,无道也。用所以验道也,端所以行善也。行善,而其善未行乎父母,能溥善乎?验道,而不见其道之溥善,能为道乎?是故圣人之为道也,无所不善;圣人之为善也,未始遗亲。亲也者,形生之大本也,人道之大恩也。唯大圣人为能重其大本也,报其大恩也。

  今夫天下之为道者,孰与于圣人?夫圣人之道大臻,巍巍乎独尊于人天,不可得而生也,不可得而死也。及其应物,示同乎天人,尚必顺乎人道,而不敢忘其母之既死,不敢拒其父之见命。故方其成道之初,而登天,先以其道谕其母氏,三月复归乎世,应命还其故国,示父于道,而其国皆化。逮其丧父也,而圣人躬与诸释,负其棺以趋葬。圣人可谓与人道而大顺也。

  今夫方为其徒,于圣人则晚路末学耳,乃欲不务为孝,谓我出家专道,则吾岂敢也。是岂见出家之心乎?夫出家者,将以道而溥善也,溥善而不善其父母,岂曰道耶?不唯不见其心,抑亦孤于圣人之法也。经谓,父母与一生补处菩萨①等,故当承事②供养。故律教其弟子,得减衣钵之资,而养其父母。父母之正信者,可恣与之;其无信者,可稍与之。有所训也矣。

  注释

  ①一生补处菩萨:指只须来人间一次受生即可成佛。如佛陀授记弥勒佛为当来下生佛。

  ②承事:奉行职务,特指吊丧、奉祀之事。

  译文

  圣人(指佛陀)的学说,是用于行善;圣人所说的行善,把孝道放在首位。行善如果不先做最首要的事,所谓善已毫无意义;一种学说如果不加以运用,它也就毫无价值。运用是为了检验学说的正确与否,把握首要的事,是为了行善的需要。如果行善却没有施及父母,这能算得上普遍行善吗?如果检验一种学说,却发现它无法普遍行善,这种学说还能存在吗?所以圣人的学说要求无所不善,圣人行善决不漏掉父母。父母是子女生命形成的根本,他们带给子女最大的恩德。只有大圣人才知道重视这个根本,才知道报答父母的大恩大德。

  现在天下推行各种学说的人,那一个能比得上圣人?圣人的学说已达到最高境界,超越了人和天,超越了生和死。但落实到对尘世的感应上,则要与天道和人道保持一致,要符合人之常情,不能忘掉死去的母亲,也不能拒绝父亲的要求。所以圣人初成道的时候,先登天把他的思想告诉母亲,成道三个月后,按照父亲的要求,回到故国,向父亲演说自己的思想学说,促进了整个国家的教化。父亲亡故后,圣人亲自率领诸弟子抬着棺材去办理葬事。圣人真可以称得上是最符合人道了,他的行为是最大的孝顺。

  现在的有些出家人,刚刚成为圣人的信徒,在德业上还得不到圣人的一点皮毛,竟然想摒弃孝道。他们振振有词地说:「我出了家就应该专门致力于佛道,不敢再想孝道什么的。」他们这些人,那里懂得出家的本来意思呢?出家就是要用佛道把善加以普遍推广,如果行善却不施及父母,这还能叫推行佛道吗?这种行为,不仅失去了出家的本心,而且也辜负了佛法。佛经上说:「父母与一生补处菩萨是一样的,应当尽职尽责地加以供养。」所以佛陀的戒律教诲弟子说:「应该减少自己的衣食所需,以供养父母。父母如果正直明信,供养应该听凭所需;如果不是正直明信,也应该实行基本供养。」由此看来,圣人对于行孝是早有教诲的。

 

【本文责编:郝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