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强”这个概念,是和“贫弱”相对应的。正因为我们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感受到了太长久、太深重的贫弱,所以在国家层面的价值观上,富强作为首要的目标被提出来。富强这个声音,是我们整个民族心底呼喊了太久的一个共同声音。
“富强”这个词,是一个并列词语,民富而国强,才是国家的真正富强。人民富足,是一国存在的终极意义;国家强盛,是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所以“民富”和“国强”,是相互成就、互为表里的一对概念。
丰衣足食,这是生活富足的层面;而真正的民富,还要追求生命富足的层面——也就是在物质富足之后的精神富足、也就是经济富足之后的文化富足。因此孟子在对梁惠王的论述中,说完衣帛、食肉、无饥,就马上说到了文教,他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在孟子心中,给民众以教化,让大家懂得礼仪规范、仁义道理,这是民富的更高表现。
而孔子把这层意思说得更清晰,《论语》里就记载说:“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看到卫国人口众多,就说,应当使人民富裕,富裕之后,就要给人以教育。就此,孔子提出了社会要经由民富而文昌的必要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