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讲堂>一恩先生聊《素书》36
一恩先生聊《素书》36
来源: 立身国学教育  2014-11-19 16:05:00   责任编辑:沈碧梅  www.k618.cn
内容提要:政令与思想的矛盾可以用“口是心非”这个词来形容。“口是心非”人之大忌

【图语: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前者毁。(资料图)】

  【原文】令与心乖者废

  释义:政令与思想矛盾,一定会坏事。

  赏析:政令与思想的矛盾可以用“口是心非”这个词来形容。“口是心非”人之大忌。“口是心非”者,嘴巴上说的与心里想的不一样,做人说一套,做一套,人前人,人后鬼,背后捅刀子,小人所为;作权者(权利的拥有者,包含军、政、企),所发布的政令、号令、命令与思想不一致,往往会半途而废,破坏一件本来可以实施的很好的计划。“权者”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原因有四:

  第一:全无主见,下属建议什么是什么,结果采用下属建议,实施的过程中却总想着自己心里想的那个计划,最后以权压人,将计划作废,换成自己的计划,耽误了时间,浪费了人力物力。

  第二:心里的想法争议太大,结果只能少数服从多数,但内心却不服气,故而事事掣肘,导致计划失败,从而达到按照自己内心所想的计划去实施的目的,这样的“权者”阴险至极,未达目的不惜一切手段和代价。这样的“权者”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你们不是说可以吗?现在好了,失败了,当初就是不听我的……算了,算了,还是按照我开始讲的那样去做吧”,一副小人得志之相。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便是此类“权者”,他无法说服所有日本政客与中国为敌,因此在中日的双边磋商之时故意掣肘,搞出一些破坏中日友好的事件,以达到其不轨目的,使中国对双边磋商失去信心,日本政客也只有无功而返。这时的安倍晋三则可以说服日本政客来按照他自己真实的想法去做。当然这仅仅是安倍晋三的一个手段而已。

  第三:思虑不周、未能远虑、贸然行事,当进行不下去的时候明白了是错误的,因此导致了计划的失败。在命令发布之前一定要深思熟虑,宁晚一时,也不能错全程,俗话说的好:好饭不怕晚(用在这里指的是要耐住性子考虑周全的意思,真正的寓意是指大事不会一蹴而就,要耐得住性子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不断积累才会成就大事,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第四:故意“口是心非”(通过假的命令来混淆视听,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等到事情一发而不可收,人心惶惶之时,突然发力,扭转局面,使内心真正的政令一蹴而就,稳定民心、军心、员工的心。这样的“权者”为权谋大家,对局面了如指掌,却不动声色,后发制人。此类“权者”在当下还是很多见的,政府官员也好,企业领导也罢,用此法者比比皆是,但手段却不敢恭维,要么溅了自己一身泥,要么以假乱真把自己都乱进去,要么到了突然发力之时,却没能达到扭转局面的效果,要么……。此类人做事虽然最后能够成功,但对于全局掌控能力、分寸拿捏感欠佳者勿用。

  这一点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比如“狼来了”的故事,小孩三番五次的调戏大人,结果最后狼真的来了,没人相信他了,自然被狼吃掉。小孩子虽然不是下达命令,但对于大人来讲,狼来了就是小孩子求救的命令。

  总之,政令等命令要与思想所统一才是最行之有效的,否则就会半途而废或者坏事,做人做事都要做到口心如一。其实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就像上述第四类人,刻意使命令与思想不一致,而收到的效果可能会比命令与思想一致更好,但那是权谋高手的玩法,对于我们这些平凡无奇的人来说,还是做到命令与思想一致为上上之选。

  【原文】后令缪前者毁

  释义:政令前后不一,一定会失败。

  赏析:命令前后不一致,朝令夕改、出尔反尔,一会是一,一会是二,一会又是三,反复无常,听令者被搞的团团转,不知如何是好。为权者朝令夕改、出尔反尔,不能保持命令的前后一致,如此一来,听令者总感觉模棱两可,延迟执行命令,不能令行禁止,延误时机,最后失败。权者下达命令是很严谨的,开不得半点玩笑,就跟皇帝的金口玉言一样,说出去的话不能改变。

  为了计划能跟得上变化,可以制定多套执行计划,何种情况执行第一套,何种情况执行第二套等等,这样的做法从古代沿用至今。

  命令与思想矛盾可能还有成功的可能性,但命令的前后不一是没有任何成功可言的。

  当然有这样一种情况,实际情况变化的太多太快,预定的计划都不能采用,而又不能及时上报“权者”,因此执行者会有另外一种做法:“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出自《孙子兵法》),将领在外领军作战的独立自主权,可以因地制宜而不受远在后方的君主命令的节制。这虽然是政令前后不一,但不是“权者”更改的,是执行者的缘故。这一点不能算作命令前后不一,即便是失败了,也无人追究“权者”的责任。

  政令也好,命令也罢,做到前后一致是做事的根本;一个国家也好,一个人也罢,政令或做事做到前后一致是成功的关键。

以上两句原文都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说话算话。 
【本文责编:沈碧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