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网事 > 雷钟哲:课本应留住中华文化的基因
雷钟哲:课本应留住中华文化的基因
来源: 西安晚报    2024-09-30 10:40:06   责任编辑: 陈曦   www.k618.cn
内容提要: 中华儿女,从来就把古诗文当做心灵的营养和精神的能量,是心灵净化的砾石和向上向善的动力。

  在今年的新版教材中,上海一年级上学期语文课本中的八首古诗词被悉数删掉,除此,还删去了5篇课文。据说这样可以减少18个课时的负担,留出更多时间让拼音学习更加扎实,并用在阅读写字上。

  减负当然没错,但拿古诗开刀并连根拔除,恐怕就得三思而后行了。因为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文学园地的奇葩,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是国学的重要组成和中华文化的基因。因而这一“瘦身”或称“变脸”,才引起国家领导和众多家长的关注。今年教师节前,习近平去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学生,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在翻看一本课标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诗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在文字产生以前,就有了诗歌的口口相传。《毛诗序》云: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什么意思呢?是说诗是人志向的表达,在心里就是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情感在心里被触动必然就会表达为语言,语言不足以表达,就会吁嗟叹息,吁嗟叹息不足以表达,就会长声歌咏,长声歌咏不足以表达,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故有“诗言志、歌咏言”之说。中国唐代是诗歌创作的巅峰,后人以“唐诗宋词汉文章”赞叹其不可逾越的辉煌,也让唐诗与其它文体区别开来。可以说,唐诗——扩而大之一切传世古诗——从来就争奇斗艳永不褪色。试问中国上至大师下至庶人,有谁儿时没诵读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有谁不知道李杜白王的大名,或者听说过诗圣、诗仙、诗魔、诗鬼、诗杰、诗狂、诗佛、诗豪、诗骨……的故事?

  咱就说上海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删掉的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首五绝,短短4句20个字,就把夕阳依山沉没和黄河涛涛东去的壮观景色尽收眼底,远近结合、情景交融,既有磅礴之势,又有绝美景象。尤其一个“白”字,把作者独自体验和盘托出,并与“黄”色相映成趣。加上“依”“入”两个动词,使画面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真乃神来之笔。特别是最后一联——“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道出了生活的哲理,成为传世之经典,至今被人广泛引用。同样被删掉的贾岛的五绝《寻隐者不遇》,也是唐诗中的名作,作者把三问三答,浓缩进寓问于答,也是20个字,就把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置于眼前,有情节、有人物、有环境、有故事,有白云、有青松,有想象、有疑问;直中有婉,婉中有直,开和变化,令人称奇。难道这样的古诗,不值得孩子从小熏陶吗?不值得嵌入学生脑海吗? 

【本文责编: 陈曦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