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庄浪民俗】
【立身国学教育】(专稿 /孙志勇) 民俗学,作为一门学问,大家似乎觉得生疏,但民俗,却是我们每个人随时接触的东西。什么是民俗?民俗就是民间风俗,比较确定的概念是:民俗学是研究整个民间生活与文化的学科。它既研究民间的精神生活,也研究民间的物质生活。
和所有的学科一样,民俗学也有其起源、发展、继承和兴衰的过程。其实,关于民俗的记载早在中国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周易》、《诗经》、《礼记》等著作中都有不同篇幅的民俗材料。秦汉以来已有民俗专著,如西汉的《山海经》,应劭的《风俗通义》、晋代周处的《风土记》、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隋唐以来,全部或部分记录风俗习惯及民间文艺的书籍更多,如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等等。但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是从“五四运动”算起,中国民俗学运动的发端,与蔡元培、鲁迅等的提倡密切相关。蔡元培是我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1917年至1922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倡科学与民主,聘任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刘半农等进步学者,都对中国民俗学运动有着重要的启蒙、指导和推动作用。在民俗学趋于成熟的阶段,开始叫做“俗学”、“谣俗学”、“民间学”、“民学”、“民间文学”等,直到1927年11月广东中山大学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民俗学会”,次年3月出刊《民俗周刊》后,“民俗学”这个名词才逐步得到国内学术界的认可和广泛使用,沿用至今日。
我们为什么要讲民俗?要了解民俗?因为民俗是一个地方特定的文化的载体。是几千年来人类文化的传承和体现。民俗是怎么来的呢?它来自于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互相规范、共同遵守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是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的人必须遵守的社会规则。举例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伊斯兰民族不吃猪肉,你就不能背着猪头在穆斯林生活的地方招摇过市,更不能请回民吃大肉。有个成语叫做“入乡问俗”,就是说,你到了一个生疏的地方去办事,你必须要了解这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你才有可能不在这里四处碰壁。学习了解民俗,可以极大的丰富生活知识。民俗生活浩如烟海,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民俗生活浩如烟海,你如果有丰富的民俗知识,有可能使你在社会生活中如鱼得水。现在有个比较时髦的名词叫“情商”,情商说白了就是一个人在社会中活动的能力,如果你比较深入地了解你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的世俗民情,就可以提高你的“情商”,可以提高你处理、调节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从较深层次上说,我认为:如果你是一个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人,如果你要想创作出高品位文艺作品来,应当具备两点:一个就是民俗文化意识,另一个就是宗教意识。遍视古今中外一流文艺作品,可以说概莫能外都具备了这两点。原因很简单,因为你要创作出高精尖的文艺作品,离不开对世俗生活的深入了解,这是基础。同时,你要想创作出高品位的作品,你必须具备对大自然、对人类社会有悲悯和慈善的心态。对人生意义以深层次的理解。这就需要有一些宗教意识。但并不意味着要你一定去信奉某个宗教。
民俗是为满足一定群体物质需求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传统行为模式。它与科学行为和官方行为相对应而存在。科学行为旨在追求真理,官方行为旨在维护秩序,而民俗行为重在表达信念。民俗行为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结合的产物,保证了群体和个人能够身心高度统一、合理存在。所以民俗中有物质活动,但不存在与信念无关物质活动。民俗行为总是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的有机统一。民俗使人的自然生命具有社会意义。民俗有以下几个特征:一、历史性:民俗发展在时间上或特定时代里显示出的外部特征。二、地方性:是民俗在空间上所显示出的特征。俗话说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三、传承性:民俗,它是一种世代相传的文化现象,好的民俗因其合理性赢得全社会的广泛认同,而得以代代相传。这也就是所谓的代际关系,四、变异性:民俗的变异性是相对其传承性而言,一种代代相传的民俗,绝对不意味着它是原封不动的代代照搬、毫不走样,恰恰是随着历史的变迁,不同地方的互相传播,从内容到形式或多或少发生变化,这就是民俗的变异性。民俗是相沿成习的民间一切活动的习尚。民俗渗透在民间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民俗显示的代际关系既有规定性又有机动性。这种规定性与随机性都可以体现在极近和极远的时间跨度中。近者前后相接,远者相距数十年、数百年乃至数千年。所以民俗有继承、有演变、有消亡、有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