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知识 > 【春节文化】元旦的兴衰与变迁
【春节文化】元旦的兴衰与变迁
来源: 立身国学教育    2024-09-30 11:44:05   责任编辑: 沈碧梅   www.k618.cn
内容提要: 古“元旦”是指农历正月初一日,即今天的春节,不是指今天公历的元旦。关于“元旦”,人们作过很多解释:“从字面看,元为首,旦为晨。元旦即是每岁第一天的早晨。

 

【图语:元旦的兴衰与变迁】

  古“元旦”是指农历正月初一日,即今天的春节,不是指今天公历的元旦。关于“元旦”,人们作过很多解释:“从字面看,元为首,旦为晨。元旦即是每岁第一天的早晨。”

  “元旦”虽为农历年的头一天,但在上古时,“正月”在各朝各代的历法时间并不一致。夏时的正月为一月,所以“元旦”即正月初一。商时的正月为十二月,所以“元旦”即为十二月初一。周时的正月为农历十一月,所以“元旦”即为十一月初一。宋人吴自牧所著《梦粱录》中云:“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孟冬之月为正月。“正”本来当念成去声,为什么现在人们习惯将“正”念作“征”呢?这就要从秦始皇称帝时说起。因为秦始皇姓赢名政,“政”与“正”两音相同,为了避讳,秦始皇下令全国将“正月”的“正”(zheng)字读作“征” (zheng),从此人们将“正月”读成“征月”,一直沿传至今。

  “元旦”在古代有着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称谓。如《尚书·舜典》中“正月上日,舜终于文祖”。意思是正月初一这一天,尧在祖庙举行禅位典礼,舜代尧接受了天子之大命。这里上日即元旦。元旦亦称“元辰”、“元朝”、“朔日”、“端日”、“岁朝”、“三元”、“三朝”等。“辰”是指日月交会的地方,即农历每月的朔日太阳所在的位置,时间恰好是初一,所以“元旦”也称“元辰”。农历的每月初一日,月亮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中间时,地面上此时看不见月光,这种现象称“朔”,故“元旦”也称“朔日”或“元朝”。“元旦”称“端日”较易理解,“端”即“首”,初一为月首,所以称“端日”。“朝”(zhao)在古汉语里有“早晨”和“最初”的意思,“元旦”为“初一”,所以又称“岁”。“元”是开始的意思,“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即岁之始、月之始、时之始的意思。《汉书。孔光传》里把“元旦”称为“岁之朝”。“三朝”即“岁之朝、月之朝、时之朝”。

  从上面所述又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语言词藻上的讲究与翻新,“元旦”出现五花八门的称谓。到了清朝,“元旦”可谓是十分风行,有人作过统计,从清朝到1948年,是“元旦”独占鳌头的时代。《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一书中记载,清朝90%以上的地方均使用“元旦”一词。这里值得指出的是,“元旦”与“元日”有严格的区别:“元旦”作为传统春节的名称,不是仅仅专指正月初一的这一天,而包括初一以后的好几天。因此,在一些地方它就跟“元日”有区别,“元日”应是新年的第一天。《天津府志》(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本·华北卷)中云:“元旦夜半子时,长幼皆起贺岁,食饺子,亲友交拜,祭墓。元日阴晴卜岁丰歉,晴主丰,阴主歉。”《同官县志》(民国二十一年铅印本·西北卷)云:“元日’至之霄,春硙(wei磨面)不事,交易不行(近日有元旦开市者)。”由此可见“元旦”与“元日”其意不同。“元旦”作为节令的称谓,历经几千年的嬗变,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后,决定要“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即公历),所以便统计”。1912年1月2日,孙中山通电全国各省,宣告“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4609年11月13日为中华民国之“元旦”。于是旧历的元旦被称为“春节”,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由于当时中国处于四分五裂的军阀割据时期,民国政府的统治力量还十分有限,加上传统的春节年俗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想用一纸一电公告将其废除乃是不可能的。正如《巧家县志稿》(民国三十一年铅印本·西北卷)中云:“民国以前遵用旧历,沿习已久。及国体变更,改用阳历,奉行者仅官府而已,民间仍重故习。”又如《蓟县志》(民国三十三年铅印本·华北卷)中云:“近来改用阳历,各机关于1月l号照例举行团拜。城镇乡村住户,一般民众,仍于旧历元旦贺年,积习难返,此见一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切制度重新建立,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纪元是历代政府首要关注的重大问题,为此1949年9月27日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决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接着又在1949年12月23日召开的政务院第十二次政务会议上通过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了新年(公历元旦)、春节、劳动节、国庆纪念日等法定节假日及放假日期。从此春节一名才正式取代了流行了300年的元旦,沿用至今。

  旧时元旦的废除,春节名称历史性的嬗变,从侧面反映了节日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同时折射了社会政治统治的变化状况。春节名称在先秦时期使用比较零乱,到西汉时期使用较多,六朝时期称谓繁多,唐宋以后就逐渐以一名为主。称谓的嬗变,反映了春节由孕育到兴盛到异彩纷呈,再到成熟定型的发展过程。六朝时期,春节出现那么多的异称,这固然与当时讲究辞藻时尚有关,但也跟政治上的分裂局面不无关系。唐宋元明时期,统一的政治局势使春节名称相对统一。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虽然规定春节之名,但由于政治力量薄弱,无法与强大的传统势力相抗衡,因而未能彻底通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治上的高度统一,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规定春节为旧年之名称,便迅速流行开来。由此可见,名称之嬗变跟社会政治状况是密不可分的。

【本文责编: 沈碧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