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学知识 > 传统中国节|闹元宵 吃元宵
传统中国节|闹元宵 吃元宵
来源: 立身国学教育    2024-09-30 11:43:15   责任编辑: 郝菁   www.k618.cn
内容提要: 看灯与吃元宵,是元宵节的两大特色,正如清代著名诗人李调元诗中所说: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翠钿。元宵的品种很多,近代的元宵已经有了几十种做法。

 

  【图语:元宵节】

  看灯与吃元宵,是元宵节的两大特色,正如清代著名诗人李调元诗中所说: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圆。

  元宵作为一种食品,最早出现在宋代,是由当时叫“「食追」子”的一种食品发展而来的。「食追」子,实际上是一种圆薄的饼,《玉篇》记载,蜀人“呼蒸饼曰「食追」”。诗人姜白石在一首《咏元宵》中写道:“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市中珍品”即指元宵。在宋代,元宵的称谓较多。北宋称“上元油「食追」”,又叫“油画明珠”、“焦子”、“乳糖元子”、“宝糖「食追」”、“圆子”等。“圆子”之所以后来逐渐被选定为元宵食品,主要是因为它的形状是圆的。元宵之夜,天上的月亮圆圆的,人们食“圆子”有祭月和拜月的意思,圆圆的“圆子”象征天上的月亮。元宵夜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吃着圆圆的“圆子”,仰望天上的圆圆的月亮,寄托着人们希望团圆幸福的情思。宋代女诗人朱淑真《圆子》诗曰:

  轻圆绝胜鸡头肉,滑腻偏宜餐眼汤。

  纵有风流无处说,已输汤饼试何郎。

  诗人把圆子比喻成“鸡头”的果实。鸡头又名芡,“鸡头肉”即“芡实”。宋代诗人周必大《元宵煮浮圆子》写道:

  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

  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

  星烂乌云里,珠浮浊水中。

  岁时偏杂咏,附此说家风。

  诗中的“团圆事事同”是说,元宵夜里月是圆的,圆子也是圆的,寓意人团聚的意思。诗中描写的水煮圆子的情况与今天水煮元宵的情况基本一样。圆子浮在水里,像珠子一样地翻滚,盛在碗里又是白白的,圆圆的,多么像天上的月亮。这可能就是后来把圆子称谓“汤圆”的原因吧!元代尹士珍在《琅环记》中讲了一个吃圆子的故事:“自从嫦娥奔月之后,其夫羿昼夜想她成疾。正月十四夜里,一个童子来到有穷国宫殿求见羿,称是嫦娥派来的使者,说‘夫人知你非常想念她,她无法降至,明日正月十五,你用米粉作成丸,圆圆的如月,放在西北方向,呼叫着夫人的名字。三日夫人可降!后来果真夫人降,羿与嫦娥团圆了!”这个传说极富人情味,反映了在元宵之夜人们追求团聚的愿望。

  到了清代,可以说是“元宵”、“汤圆”、“圆子”多种名称并存的时代,这可从清代剧作家孔尚任“紫云茶社斟甘露,八宝元宵效内做”的诗句中得到证明。“效内做”即仿效内廷做的意思,正月十五内廷御膳房要做八宝元宵。清人符曾在《上元竹枝词》中写道: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诗中描写了马家制作元宵的方法和卖元宵的情况。马家即马思远家,马思远是清代制作元宵的高手。清代已经把“圆子”称作“元宵”了。其做法已基本与今天的做法一样。

  近代,元宵不仅是正月十五的专用食品,而且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美味甜食小吃。正如台湾民歌《卖汤圆》中唱的“一碗汤圆圆又圆,吃了汤圆好团圆”。久而久之,大家都直接把“汤圆”叫作“元宵”。传说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成果之后,一心想复辟登基当皇帝,但又怕人民反对,终日提心吊胆。一天,他听到街上卖元宵的人拉长嗓子喊“元——宵”,觉得元宵两个字有“袁消”之嫌,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于是在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禁止称“元宵”,必须呼“汤圆”或“粉果”。然而,在民间照样流传着元宵的叫法。

  元宵的品种很多,近代的元宵已经有了几十种做法。从大类分,有带馅的和空心的两大类;从口味来分,有甜、成、香、酸、辣五大类;从馅的材料上分,有以糖为主和以菜为主两类,在以糖为主的馅中又有芝麻、桂花、枣泥、豆沙等若干种;从制作方法上分,有水煮、油炸和蒸制三大类。在元宵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变化的还有裹糯米的珍珠汤圆,外裹芝麻的芝麻汤圆等。总之元宵之发展和精良制作,完全可以充分满足种种不同口味的人们食用。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元宵已成为平时人们喜爱食用的甜食小吃。四川的赖汤圆、郭汤圆,安徽安庆的韦家巷汤圆等,已成为老小妇幼四季咸宜的美食名吃。

 

【本文责编: 郝菁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