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平专栏】我在南师所边所见所闻|一瓢一笠走他乡
【图语:南师怀瑾先生】
一
岁月如歌,人生几何。
关于音乐,南师自有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眼光。
某晚,南师老友杨管北的儿子、商界巨子杨麟先生来看南师。
说起杨麟,与都江堰还有很深远的关系,他的远祖杨遇春(1761—1837)即四川崇州人。他一生作战数百次,战法变化多端,临战常顶石冒矢冲锋陷阵,却未曾受伤,故有“福将”之称,辞世后,谥号“忠武”,故又称杨忠武侯,葬于都江堰市天国山,至今仍有“侯爷墓”和精美摩崖石刻存世,杨先生亦曾赴川认祖。
报纸上曾评价杨麟:“他比所有的外国人都中国化,却又比所有的中国人都西方化,他的朋友称他为典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人物;他曾经是上海滩的小开,如今是叱咤商界的‘老K’;他出入上流社会,每年却要花固定的时间忍受贫穷落后的煎熬;他是《去大后方》的策划人,他还营救过他的表哥李政道……”
在人民公社的餐桌上,83岁的杨先生谈兴极浓,谈到他小时候的“奢华”生活——一个小孩子身上揣的钱比大人还多,经常看电影,喝咖啡、交女朋友……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滩陌生生活吸引着我们。
杨先生说:“其实最让人怀念的还是当时小贩的吆喝声。”
大家都说:“学一下听听。”
杨先生就学了几声小贩的吆喝,因为我听不懂上海话,无法将之写出来,但是依然感到其抑扬顿挫,旋律优美,仿佛在唱歌。
杨先生学完,大家犹感不尽兴,纷纷要求:“再学几句。”
看到大家兴致正高,杨先生干脆站了起来,模仿小贩,摆起姿势,有板有眼地吆喝起来,他吆喝一句,在座的同学跟着学一句,学完后,大家笑倒一片,南师也忍不住莞尔。
等大家笑完了,南师对我说:“杨麟很了不起,他出资拍了一部描写抗战转移的记录片《去大后方》,影响很大。你以后要找个时间,好好做一下杨麟的访谈,他有很多龙门阵哦。”
杨麟说:“《去大后方》的歌词是南老师写的。”
南师说:“不敢当啊,这是根据清代李玉写建文皇帝的昆曲《千钟禄》的词改的。”
南师又说:“宏达,这首歌你唱得好,唱给大家听听。”
于是,宏达兄清唱了《去大后方》主题曲,歌声悲怆激越,直唱出了抗战时国人去大后方逃亡的辛酸与痛楚,其词云:
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去后方。
历尽了渺渺途程,漠漠平林,
垒垒高山,滚滚大江。
似这般寒云惨雾和愁苦,
诉不尽国破家亡带怨长。
雄城壮,看江山无恙,
谁识我一瓢一笠走他乡?
然后,南师给我们讲,《千钟禄》描写了燕王朱棣攻占南京后,建文帝在程济的陪同下化装成和尚逃亡的故事。并结合逃亡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抒发情怀。本曲取自第十二出《惨睹》。
南师感叹道:“建文皇帝逃亡虽与抗战逃亡背景不同,但是其逃亡的悲怆与沿途的惨状,却是那么地相似。所以,杨麟让我为《去大后方》写歌词时,我就将这段唱词略作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