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品读经典>【帝王之诗】魏武帝曹操·相和歌·秋胡行
【帝王之诗】魏武帝曹操·相和歌·秋胡行
来源: 立身国学教育  2014-09-24 14:28:00   责任编辑:郝菁  www.k618.cn
内容提要:图语: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如唐玄宗称庄子为南华真人,文子为通...

 

  【图语: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相和歌·秋胡行

  晨上散关山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

  牛顿不起,车堕谷音。

  坐盘石之上,弹五弦之琴,

  作为清角韵。意中迷烦,歌以言志。

  晨上散关山,有何三老公。

  卒来在我傍,有何三老公。

  卒来在我傍,负 被裘,似非恒人。

  谓卿云何困苦以自怨。

  徨徨所欲,来到此间,歌以言志。

  有何三老公。我居昆仓山,所谓者真人。

  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

  道深有可得,名山历观。遨游八极。

  枕石漱流饮泉。沉吟不决,遂上升天。

  歌以言志。我居昆仓山,去去不可追。

  长恨相牵攀,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

  夜夜安得寐,惆怅以自怜。

  正而不谲,辞赋依因。

  经传所过,西来所传。

  可以言志,去去不可追。


  说明:此诗作于何时,委实难考。《秋胡行》名,虽与原典无关,似可见蛛丝马迹。或许作于征张鲁、马超之际也未可知。


  简注:①秋胡行:《乐府古题解》谓“旧时鲁有秋胡子者,纳妻五日而宦于陈,五年乃归。未至家,于路旁见妇人采桑,美羡。下车谓其妇‘力田不如逢丰年。力耕不如见公卿。吾今有金,愿以与夫人。’妇回秋胡谓‘妇人当采桑力作,以养舅姑,不愿人之金。’秋胡归至家,奉金遗母。母使人呼妇,妇至,乃向采者妇也。妇恶其行,因东走投河而死。后人哀而歌咏其事。”

  ②晨上散关山:大清早若有所思,漫游散关,以舒其心。

  ③此道当何难:当,如此。在此道上散游亦这样难行。

  ④牛顿不起,车堕谷间:看到牛爬坡吃力喘气。顿,喘气貌。堕:陷。《周易·睽》九三爻辞谓“见舆曳,其牛制。”喻沟深路陡。

  ⑤坐盘石之上,弹五弦之琴:盘石,同磐石,即巨石。比喻牢固。《荀子·富国》“则国安于盘石。”杨亻京 注“盘石,盘薄大石也。”五弦之琴,宋·郭茂倩《乐府诗集》第五十七卷《古今乐录》谓“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史记·乐书》曰‘舜歌南风而天下治。南风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竟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

  ⑥作为清角韵:清角韵,即清商乐。古代汉族的民间音乐。如汉相和歌。包括平调、清调,瑟调(即宫调、商调、角调在当时的俗称)的歌曲。因称清商三调。亦简称清商。杜佑《通典》谓“清乐者,九代之遗声。”

  ⑦意中迷烦曹操晨游陡山曲径,见牛顿而舆曳,悟世道多艰,遂羡舜风,弹琴激越,盖虑宇内不宁,寒暑相推,何日才达治国之域,故迷烦耳。

  ⑧有何三老公:指上寿、中寿、下寿。《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中寿”,孔颖传疏“上寿百二十岁,中寿百,下寿八十。”又《昭公三年》“公聚蠹而三老冻馁。”杜预注“三老谓上中下寿,皆八十已上。”又古时掌教化的乡官。战国魏有三老,秦置乡三老,汉增置县三老。东汉以后又有郡三老。并兼置国三老。《汉书·高帝纪上》“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又三公,古代一般指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为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曹操在此所说“三老公”疑为既要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要赢得生前身后名。即先兼济天下,而后独善其身。“有何三老公”疑为实难两全其美之意。

  ⑨负氅被裘:意谓负手被袭衣,有道骨仙风,非寻常气概。

  ⑩卿云:舜时天现祥云。此句谓期盼祥云出现。实现太平。

  ⑾徨徨所欲:徨徨,即彷徨。引申为逍遥游乐。《庄子·大宗师》“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成玄英疏“彷徨逍遥,皆自得逸豫之名也。”曹操此句谓志在追求《庄子·逍遥游》境界。

  ⑿真人:道家称修真得道之人或成仙的人。《庄子·天下》“关尹老耳冉 乎,古之博大真人哉。”《楚辞·哀岁》“随真人兮翱翔。”王逸注“真人,仙人也。”封建时代,少数道家人士有被帝王赠号为真人的。如唐玄宗称庄子为南华真人,文子为通玄真人,列子为冲虚真人,庚桑子为洞虚真人。宋时,道士也有被称为真人的,如道士张伯端,号紫阳,后世称为紫阳真人。又元太祖封丘处机为长春真人。

  ⒀去去不可追:意谓去意已决,一定要去做真人。

  ⒁长恨相牵攀:喻尘累纷绕,俗缘难了。⒂正而不谲,辞赋依因:谲,诡诈。这两句是说,去做真人的思想是真诚的,毫无虚意。因此赋诗以表达这样的情怀。⒃经传所过,西来所传:这两句令人费解。经传,究竟指的什么?西来究指何所?除《庄子》、《老子》等外,莫非还别有所指?难道是康僧铠所译自天竺传来的佛经吗?


  释义:曹操是一个既敢于对社会大胆负责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对所有人都不忘耍阴谋的人。这就是他的特质。但是曹操在晚年思想上增添了欲超出世表的成份。这使人对他觉得迷离而不可琢磨。是故,自三国以后凡态度严谨的治史学家,都从历史贡献推动社会发展的角度肯定了他。但是他的《气出唱》、《秋胡行》等诗篇却被历代诗赋评论家众口一词的低贬为游仙诗。然而窃以为此判不公。首先何谓游仙诗,其中游仙诗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再次是谁在作游仙诗。一般以为以欲避尘缘寻仙悟道为趣的诗作为游仙诗,以追求长寿,另辟人生蹊径,探求人生真谛,彻识人生本来面目为主旨。作者多属不求闻达,无意功名利禄的隐逸之士,间有疏懒于宦海沉浮又屡经沧桑者。故《秋胡行》等篇竟出于惯于变诈,敏于权略而又叱咤风云的曹操之手,实在令人颇费踌躇。这首诗有四点值得注意:其一,他期望在当世能够实现有卿云瑞徵的尧舜之治,其二,他想亲自口尝 口尝 做“所谓者真人”的滋味;其三,他既想下决心“我居昆仓山”,同时又烦恼于俗事未了;其四,“经传所过,西来所传,”大宜深究。这四点反映了曹操在晚年的思想深处的重要变化。反映了做汉相与做汉贼之间的思想矛盾,也反映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思想矛盾,同时也反映了身被琐事牵攀,夜夜安得入寐的烦恼内心。他似乎意识到人们不会相信他会有学仙的动机,故特别提明“正而不谲”,并特地“辞赋依因”以明己志。

  据《安士全书》转引《费长房传》等书所载,我国自西周穆王时期就已有佛法东来,秦始皇时更有天竺僧人前来传法。据传孔子另有《三备卜经》筮书一部,其中屡言西方圣人事。又三国时魏·康僧铠等曾多译佛经,至今仍有《无量寿经》魏康僧铠译本流通,故梅光羲谓此经“东来最早。”曹操《秋胡行》篇“经传所过,西来所传”或许指的就是传来东土最早的西天佛经《无量寿经》,而非一般意义上的方士修仙之书。故曹操在此《秋胡行》中并不提赤松王乔之事,而是有上升西天之想。但为何曹操不称天,而屡说昆仑山呢?这可能是因为道家曾谓昆仑山顶有层城,层城之上有壶公天,堪谓仙家的最妙境界。当时既是曹操读到佛经,但他仍只是浊世权力欲很重的凡俗人,凭他的世智辩聪误以为西来所传的佛界,可能也属人们通常理解的长寿仙类。不过他自己觉得佛经所说的此类仙家事可能更“正而不谲。”正因如此,竟确实使他萌动了做“所谓者真人”即欲学佛的念头,所以他自己也很肯切地承认他的这个念头是“正而不谲”的。很清楚,他已经感悟道“西来所传”之佛经中所说的事是真实不虚的。然而又感叹“去去不可追。”因为他看到或听到学仙的人都是长期甚至终生远离尘缘,这对身为汉相的他来说,已到暮年,又长恨牵攀,流逝了多少岁月,实不可复追。牵攀什么呢?三国鼎立,未能浑一,君王天下事未了,生前身后名难遂,此“夜夜安得寐,惆怅以自怜”所由。今又闻“西来所传”之佛法,虽深有所感,然唯有悲叹去去不可追而已。曹操此篇最后“可以言志,去去不可追”只表明了他不可言喻的烦恼苦衷,也表明了他对仙佛之法想学却又不可能真正去学的矛盾心迹。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惑尽见佛第四十一》谓“当知疑惑于诸菩萨,为大损害,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慈氏白言:云何此界一类众生,虽亦修善而不求生?佛告慈氏?此等众生,智慧微浅,分别西方不及天界,是以非乐,不求生彼。慈氏白言,此等众生,虚妄分别,不求佛刹,何免轮回?佛言,彼等所种善根,不能离相,不求佛慧,深著世乐,人间福报,虽复修福求人天果,得报之时,一切丰足,而未能出三界狱中。”又谓“汝见愚痴之人不种善根,但以世智聪辩增益邪心,云何出离生死大难!复有众生,虽种善根,作大福田;取相分别,情执深重。求出轮回,终不能得。若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身心清净,远离分别,求生净刹,趣佛菩提。当生佛刹,永得解脱。”曹操虽然有所感悟,但未脱一般意义上的以学仙求长寿的低层次窠臼,而对求出轮回却一无所悟。这是因为他“不求佛慧,深著世乐人间福报”之故。仅凭世智聪辩,身心无法清净,故长恨相牵攀。尽管种善根,作福田,但取相分别,情执深重故欲求出离,终不可得。“可以言志,去去不可追”是曹操自己对他这种苦闷心情无可奈何的尴尬描述。其实就曹操自身的经历而言,他是忘不了诈变之术的。就《秋胡行》诗的实质而言仍藏机诈于其中,乃借汉末仙玄之风勾引骛趣者向心之意。当患病之际,侍者提议醮禳时,曹操谓“圣人云,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孤天命已尽,安可救乎!”可见曹操对仙玄求寿之法是缺乏兴心的。
【本文责编:郝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