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品读经典>【帝王之诗】唐太宗·秋日翠微宫
【帝王之诗】唐太宗李世民·秋日翠微宫
来源: 立身国学教育  2014-11-15 11:12:00   责任编辑:沈碧梅  www.k618.cn
内容提要:疑此诗作于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秋七月,下终南山而回都之前离开翠微宫时所作。也是他五十一岁时的晚年之作。

 

【图语:唐太宗李世民,祖籍陇西郡成纪县,生于陕西蓝田,是唐朝第二位皇帝。】

  秋日翠微宫

  秋日凝翠岭,凉吹肃离宫。

  荷疏一盖缺,树冷半帷空。

  侧阵移鸿影,圆花钉菊丛。

  摅怀俗尘外,高眺白云中。

  【说明】:疑此诗作于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秋七月,下终南山而回都之前离开翠微宫时所作。也是他五十一岁时的晚年之作。太宗自十六岁时应募从戎,至是已鞍马劳顿三十五个春秋。由炀帝被突厥围于雁门而赴援起,至以铁勒诸部为州县止,三十五年之间,改朝换代,中原复静,单于授首,边夷宾服。功德兼隆,高超汤武。当是之时,比于黄帝尧舜,仍愧不及。故不无遗憾。所谓“荷疏一盖缺,树冷半帷空”岂非此惭哉!然不学“侧阵移鸿影”,而欲效“圆花钉菊丛。”故高眺白云,正是默寄抒发如此尘外脱俗之怀也。

  【简注】:①翠微宫,原名太和宫,是唐高祖李渊于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四月二十一日所造。建于终南山。唐会要·太和宫》“造太和宫于终南山。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废。至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四月九日,上不豫(长期征战鞍马劳动所得风湿病),公卿上言,‘请修废太和宫,厥地清凉,可以清暑,臣等请撤俸禄,率子弟微加功力,不日而就。’手诏曰,‘此者风虚颇积,为弊至深,况复炎景燕时,温风铿节,沉疴属此,理所不堪。久欲追凉,恐成劳扰。今卿等有请,即相机行。’于是遣将作大匠阎立德于顺阳王第取材瓦以建之。包山为苑,自栽木至于设幄,九日而毕功。因改为翠微宫。正门北开,谓云霞门,视朝殿名翠微殿,寝名含风殿。并为皇太子构别宫,正门西开,名金华门,殿名喜安殿。”可见此翠微宫并非单单用于疗养避暑所在,实为君臣商讨国事重地,因太宗长期鞍马劳顿,得风热暑湿顽痼之症,日渐加重,朝臣惶恐,如撒手人寰,将置大唐何?故愿义务投劳,且仅用九天极短时间告竣,由此可见众臣民对太宗眷怜是何等情重。太宗在此短期疗养后,精神有所恢复,或许怡悦而为诗以记。

  ②秋日凝翠岭:秋日,即秋天。凝,凝结,聚积。翠岭,青翠的山气氤氲于岭表。陈子昂《薛大夫山亭宴序》“披翠微而列坐,左对青山;俯盘石而开襟,右临澄水。”又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咏“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又祖咏《终南望余雪》咏“终南阴岭秀。”太宗在此亦指青翠秋色掩映下的终南山。

  ③凉吹肃离宫:青翠凉爽的秋色山气阵阵袭来,使人顿觉心旷神怡。凉吹,清爽宜适貌。肃,暑气顿感无余貌。离宫:皇帝正宫以外的临时居住的宫室。《汉书·枚乘传》“修治上林,杂以离宫。”亦指皇帝出巡时止憩之所。在此指翠微宫。其居颇壮,可容君臣朝参而行大政。故称离宫。太宗此“秋日凝翠岭,凉吹肃离宫”二句颇费解,大有凄怆之意。

  ④荷疏一盖缺:荷,植物名,尚有莲、芙蓉、菡萏等雅称。花有红、白等色。夏华秋谢。疏,花落貌。缺,叶凋貌。即荷花谢了,莲叶落了。李峤《荷》咏“风来香气远,日落盖影移。”又古诗咏“荷尽已无擎雨盖。”

  ⑤树冷半帷空:帷,喻树叶浓密,遮挡风雨如帷。因终南山顶积雪经年,其境虽盛夏亦异常清凉,故建翠微离宫以避暑。入秋渐冷,荷花已谢,树叶半落,肃杀之气,阵阵袭来。太宗“荷疏一盖缺,树冷半帷空”二句,凄怆味浓。盖缺则荷不艳,叶落则树难葱。君如花如秆,臣如盖如叶,当是之时,大臣贤卿日见弃他而去,岂非如盖、叶之凋落乎?此兆示太宗预感将不久于人寰之谶语也。

  ⑥侧阵移鸿影:侧,突然,忽忽貌。侧阵,形容鸿雁群飞时行列如阵之变。所谓“秋天来了,天气凉了。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变成人字,一会儿变成一字”之谓。“侧阵移鸿影”即是此意。白居易曾有“塞鸿声急欲霜天。”

  ⑦圆花钉菊丛:菊花朵圆,临秋吐蕊。秋雁天凉则南遁,而秋菊则临霜而始艳,如钉之坚而傲香。南宋人徐机《九月初四日分得然字》咏“春时种丛菊,秋时满篱边。”太宗此句似有“蓬鬓转添今日白,菊花犹似去年黄”意。“侧阵移鸿影,圆花钉菊丛”二句颇含寓义。雁菊两种事物,对同一秋天,却表现了了迥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大雁一遇秋凉就急急忙忙趋暖南翔,而菊花却偏爱喜秋迎霜,在肃杀之气中,竟然抖擞精神,大放异彩,如钉之坚定不移,毫无避遁之意,大有知难而进之气魄。

  ⑧摅怀俗尘外,高眺白云中:摅怀,即抒发怀抱,蕴逸志向。白云,南齐·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咏“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太宗此二句,寓意甚深。帝王有帝王的志向,皇上有皇上的情怀。唐太宗立意高远,志超云天。在此以“俗尘外”、“白云中”,实有暗讽梁武帝君臣意味。因梁武帝萧衍残忍虚矫,夺齐东昏侯之国后,遇事多不能自决,却多咨询勾容勾曲山隐士陶弘景。且不识人,收魏叛虏残忍不仁之侯景为降将,终被其软禁忧死台城而国灭。

  【释义】:终南山为历代释道修行家隐遁之所。唐太宗长期征战在外,饮露餐霜,未免身患风疾。随着龄增体衰,加之日理万机,宵旰忧劳,毕竟痛苦日增。众臣视太宗为恃怙,见状遂诚惶诚恐。乃共上言,欲义务投劳,修缮已残破多年的终南山太和宫为离宫。以便太宗一边疗养,一边行政。诏许之后,众工匠齐心协力于九日之极短时间内毕功。太宗高兴,乃改名为翠微宫,视朝殿名翠微殿,寝殿名含风殿。

  太宗精于风赋雅颂,曾于鞍马之暇,不辍吟咏。此《秋日翠微宫》不过晚年风疾暂愈,一时愉悦乘兴之作。然寓义颇丰,非墨客徒自排遣所可拟。先抑后扬,先消沉后积极,先低迷后昂扬,先寂静后异响,先清冷后热烈,先隐约后奋发。其驰张松紧皆不无弦外之音。

  “秋日凝翠岭,凉吹肃离宫。荷疏一盖缺,树冷半帷空。”此四句者,其抑郁,消沉,低迷,寂静,清冷,隐约,松驰诸喑哑之音皆备。何以如此,盖因太宗年逾天命,已扫大隋如摧枯拉朽,统六合于反掌之间。留千古异响,诚万世可法。然乐极悲生,泰极否来,一场风疾,顿添愀恻。对镜伤容,似觉大业未竞,而形容憔悴,凄情难掩。岂将撒手人寰乎?荷疏盖缺,树冷帷空,花叶枝梢,日渐零落。当是之时,叱咤一世之开国风云皇帝,能无遐思?总结一世所为,以古为镜,比之圣帝明王,将置己于何地?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五月庚辰日,太宗于翠微殿,问侍臣曰“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率直,各意以实言之。”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焉。”太宗谓群臣曰“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有五事耳。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囗诸贤,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贵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自谓才能不及古人,而又成功过之。何以故?

  德不逊于古人。拿五个标准来衡量:一,古代帝王在多有嫉妒之病,不愿看到别人超己,而自己看到别人超过自己时就如同自己一样高兴;二,对人不能求全责备,人都有长短,而自己却能做到扬长避短;三,古来帝王对自己认为的贤者总是安排在自己最称意的位子,而把自己认为讨厌的那些不肖者却安排在最差最坏的位子。他自己却不这样做,对贤者礼敬之,对不肖者怜愍之,把他们都安排在适当的位置,使贤与不肖各得其所;四,古代帝王普遍不喜欢正直大臣。而正直大臣也总是不免常常被暗地杀害,或公开被处决的残痛下场,历朝历代皆如此。而他自己自当皇帝以来的二十一年中,朝堂上正直之臣摩肩接踵。从来没有一个被摒退的;五,古来帝王几乎都是贵中华,轻夷狄,而唯有他自己才真正做到了对待各民族平等如一,无有贵贱之分,所以各夷狄少数民族部落,都把他看成如父母一般。

  这五条,古代圣帝明王都未能如愿,而他自己却都一一亲自实践做到了。所以这是他才能虽不及,但却成功过之的根本原因。唐太宗对自己所总结的这五条超过古人的地方,实际上都是从德政上说的。才未必能保国,而德定可化天下。

  唐太宗的自我总结,平白朴实,非哗众取宠。可以说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归纳出了治理经营太平盛世的一般规律。前朝为楷模,后世为圭臬。故唐太宗曾问褚遂良:“公尝为史官,如朕言(指前述五条标准)得其实乎?”褚遂良回答:“陛下盛德不可胜载,独以此五者自与,盖谦谦之志耳。”这就是说,唐太宗对历史的评说和对自己之所以能够成功超过古人的自我总结,是有史为证的,是有据可查的,非自吹自擂。事实上其功德之大,虽车载斗量,亦不可为喻。

  此五条者不过谦而又谦之辞。仅表心志而已。既然如此,似可心安理得,不负帝王之俦。因何还有“荷疏一盖缺,树冷半帷空”之凄叹呢?唐太宗志在追步黄帝而超越尧舜。而夏商周及至秦汉诸帝皆未能践愿如此。故唐太宗谓己“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者,意在仅仅比之三朝以后诸帝犹可不逊。言下之意如与唐尧虞舜尚不可为比,而忆想黄帝功德更遥不可及。这岂非我李世民之最大遗憾乎?

  方知帝王恻怛之怀,实非匹夫所可梦及。然而虽是荷疏树冷之秋,只是鸿雁畏凉而移影南翔,唯有菊丛如圆钉之坚毅而凛然傲霜,乃卓然吐艳之时。雅士高眺之天,超然尘外,而不与俗子同流,不亦如此乎!由此可知“侧阵移鸿影,圆花钉菊丛,摅怀俗尘外,高眺白云中,”其意在于自己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不可满足现状,而陶醉已有的功德老本。必须再建新功,决然进取,方不负效法黄帝,楷模尧舜一场。故抒发怀抱,定要超越俗尘,既不羡慕秦皇汉武,更不沦落二世隋炀,唯有黄帝尧舜功德几乎空前绝后,乃足为万世法,此高瞻远瞩云天之志也。至于梁武帝辈,未能远谋之鄙夫。遇事不能自决,徒赖山中宰相。虽大兴塔寺,毕竟未有实德,不过沽名钓誉,终不免国灭身死之遗羞。其如秋来鸿影不耐凉肃而又有何异?大丈夫当效“圆花钉菊丛”之志节,岂可畏虎不进,知难而退,而沦为俗尘之俦!

  《周易》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非此意而何?不如钉之坚,则难显秋菊傲霜之气慨,不高眺天外,则何寄九五云龙之怀抱。故知《秋日翠微宫》欲扬而先抑,借寂而伏响,故奏蓄势待发之弦外异音也。

  史事及诗史:①《资治通鉴·唐纪十四》“(贞观二十一年)五月戊子,上(唐太宗)幸翠微宫。冀州进士张昌龄献《翠微宫颂》,上爱其文。”

  ②刘禹锡《翠微寺有感》诗咏“吾王昔游幸,离宫云际开。朱旗迎夏早,凉轩避暑来。汤饼赐都尉,寒冰颂上才。龙髯不可望,玉座生尘埃。”

【本文责编:沈碧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