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品读经典>【帝王之诗】唐昭宗李晔·巫山一段云 蝶舞梨园雪
【帝王之诗】唐昭宗李晔·巫山一段云 蝶舞梨园雪
来源: 立身国学教育  2014-11-19 21:06:00   责任编辑:沈碧梅  www.k618.cn
内容提要:蝶舞利园雪,莺啼柳带烟。巫山一段云:严建文《词牌释例》谓“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又梁启勋《词学·调名》谓“毛文锡‘雨雾巫山上,云轻映碧天。

【图语:唐昭宗李晔(867年-904年),888年-904年在位。死后谥号为圣穆景文孝皇帝。(资料图)】 

 巫山一段云 蝶舞梨园雪

  蝶舞利园雪,

  莺啼柳带烟。

  小池残日艳阳天。

  苎萝山又山。

  青鸟不来愁绝。

  忍看鸳鸯双结。

  春风一等少年心,

  闲情恨不禁。

  【说明】:昭宗李晔自文德元年(公元888年)至天礻右 元年(公元904年)在位十六年期间,一直仰藩镇鼻息而生,受尽了帝不如囚的屈辱。终被朱温所弑。窃以为朱温见此词遂下毒乎。其昭宗绝笔乎!

  【简注】:①巫山一段云:严建文《词牌释例》谓“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此曲原咏巫山神女事。此调有不同诸格体,俱为双调。”李晔此体分前后片,各四句。上片二十二字,下片二十四字。共四十六字。前片第二、三、四句和后片第三、四句押平声韵;后片第一、二句押仄声韵。又梁启勋《词学·调名》谓“毛文锡‘雨雾巫山上,云轻映碧天。’”

  ②蝶舞梨园雪: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咏“留连戏蝶时时舞。”又唐·王驾《雨晴》咏“蛱蝶飞来过墙去。”又北宋·苏轼《东栏梨花》咏:“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又南宋·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咏“梨花风起正清明。”李晔此句点明此词填干梨花芳菲,蛱蝶款款之际。

  ③莺啼柳带烟:唐·戴叔伦《过柳溪道院》咏“鸟啼浑似惜春晖。”“时见梨花片片飞。”又唐·郑谷《柳》咏“半烟半雨江桥畔。”又南宋·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咏“万株杨柳属流莺。”李晔此句与前句同意,都指此词作于春光明媚时节。

  ④小池残日艳阳天:小池,疑指华清池。白居易《长恨歌》咏“春寒赐浴华清池。”又白居易《感时》咏:“朝见日上天,暮见日入地。”又宋·潘阆《岁暮自桐庐归钱塘》咏“落日有余晖。”又宋·王安石《金陵怀古·二》咏:“留连落日频回首,想象余墟独倚窗。”李晔此句是说,仅管华清池中所照的已非中天之日,但仍然使人觉得艳丽堪羡。

  ⑤苎萝山又山:苎萝,即苎萝山。相传为越国美女西施的出生地。有二说:《舆地志》、《会稽志》等谓在今浙江诸暨县南;《续汉书·郡国志·余暨》谓在今萧山县境。据清·吴靓芬辑《女聊斋志异》志引《吴越春秋》谓“越王谓大夫种曰:‘孤闻吴王淫而好色,惑乱沉湎,不领政事;因此而谋,可乎?’种曰‘可破。夫吴王淫而好色,宰喜否 佞以曳心;往献美女,其必受之。惟王选择美女二人而进之。’越王曰;‘善’。乃使相者,国中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縠,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乃使相国范蠡进。曰:‘越王勾践,窃有二遗女,越田袴下困迫,不敢稽留,谨使臣蠡献之。大王不以鄙陋寝容,愿纳以供箕帚之用。’吴王大悦,曰:‘越贡二女,乃勾践尽忠于吴之证也。’子胥谏曰:‘不可。王勿受也。臣闻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昔桀易汤而灭,纣易文王而亡。大王受之,后必有殃。臣闻越王朝书不倦,晦诵竟夜。且聚敢死之士数万。是人不死,必得其愿;越王服诚行仁听谏进贤。是人不死,必成其名;越王夏被毛裘,冬御絺綌。是人不死,必为对隙;臣闻贤士,国之宝;美女,国之咎。夏亡以妹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吴王不听,遂受其女,国卒亡。”李晔此句,虽竭力隐晦,但天机依然尽露,即曲折借西施故事,惋叹玄宗因宠杨玉环致盛唐始衰,并暗谴朱全忠更甚禄山。

  ⑥青鸟不来愁绝:青鸟,借指佳人的书信。李晔在此并非指一般俗人意义上的男女爱情书信。而是期待良臣前来救驾的消息。因为久久期盼,可是天空中连一只鸟都见不到,那还有什么佳人(即良臣救驾)的书信,所以令人愁闷欲绝。

  ⑦忍看鸳鸯双结:鸳鸯结,即绣饰有鸳鸯式的绳带或衣扣。这里是说,一看到小池中鸳鸯结伴相携的情形就很伤感。因为作为人主之君臣不能和衷共济,竟不如象鸳鸯鸟这样的关系相谐。暗指已找不到能尽力的忠臣良将了。

  ⑧春风一等少年心:少年心,这里指一班臣僚的心。少年,意谓不成熟,不老诚练达,是靠不住的。就象春天的风一样,倏忽多变。李晔此句,暗喻当下眼前的这班臣僚,就对大唐的忠心而言是大有疑问的。

  ⑨闲情恨不禁:这样的烦恼忧伤何时才能消失,简直让人承受不了。

  【释义】:这是一首用语谨慎,表现手法极为含蓄而立意又十分明确的忍无可忍的抒情诗。

  梨花如雪,蛱蝶款款,绿柳如烟,流莺唧唧,此京都之春也。而残阳如血,徒映华清之影,照苎萝古山,忽忆西施之祸。外无猛将,故无青鸟入承华之兆;内无良臣,屡生孤雁出群之忧。众小反恻,皆无股肱之心;春风数变,俱有向荣之意。此情此恨,悠绵难绝。辗转浸淋,唯渗宸衷之深忧也。

  昭宗李晔自文德元年(即公元888年)三月初八日,即皇帝位于唐僖宗柩前,时年二十二岁,直到天祐元年(公元904年)三十八岁,被朱温所弑于洛阳椒宫。始终呼吸于强藩睚眦之间。名为皇帝,实如囚徒,无力自保,且多性命之忧。昭宗亲睹唐祚艰危,虽有清隽之思,然受阻于强藩纟网 罗,岂有为哉!

  昭宗李晔此诗就深刻内涵而论,实是对唐祚将亡的一种痛彻心肺的预言,并且隐忍泄露了之所以必亡的深层原因。他在此诗中认为,唐之所以始衰且必将自覆的起因,实肇于唐玄宗李隆基内宠女祸杨贵妃,外宠藩镇安禄山。借苎萝山之西施,暗讽杨玉环祸国;借青鸟不来,暗喻外无猛将救主。唐玄宗为备杨贵妃洗浴,特凿华清池。可以说华清池的粼粼波光照彻了唐祚衰亡的全过程。故昭宗李晔在此十分沉痛地说“小池残日艳阳天。”总结了唐祚之所以必亡,其根本原因是祖辈早就自铸其祸。同时暗示了那些手握重兵的诸将领,都是“春风一等少年心”的野心家,他们都是不可靠的,或者说原本就是靠不住的。

  朱温胁迫昭宗迁都于洛阳,并弑昭宗,这首诗可能就是直接原因之一。可以想象,朱温觉察到昭宗这首诗或许是针对他说的。尽管昭宗诗中隐晦有加,但朱温亦属乱世之奸雄,岂能不敏察人主之心底乎?呜呼,虽贵为君上,却被邪臣玩弄于股掌,且遭其毒手。果报亦哀哉!

  《新唐书》卷十谓“自古亡国,未必皆愚庸暴虐之君也。其祸乱之来有渐积,及其大势已去,适丁斯时,故虽有智勇,有不能为者矣。可谓真不幸也,昭宗是已。昭宗为人明隽,初亦有志于兴复,而外患已成,内无贤佐,颇亦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非其人,徒以益乱。自唐之亡也,其遗毒余酷,更五代五十余年,至于天下分裂,大坏极乱而后止。迹其祸乱,其渐积岂一朝一夕哉!”然而唐昭宗李晔虽然悲叹大唐江山美景,只不过是一段巫山云雨,婉转归咎于玄宗,实未责之玉环,此读者宜留意焉。故唐女诗人鱼玄机《浣纱庙》咏:“吴越相谋计策多,浣纱神女已相和;一双笑靥才回面,十万精兵尽倒戈;范蠡功成身隐遁,伍胥谏死国消磨;只今诸暨长江畔,空有青山号苎萝。”又唐·陆龟蒙《吴宫怀古》咏“香径长州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吴王事事须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读此可知唐人皆洞晓唐将亡之由,非独昭宗也。

  孔子发挥《春秋》之义于《系辞》,注《周易·坤卦》谓“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辨之不早辨也。易曰‘履霜,坚冰至。’”昭宗李晔看到已经奄奄一息的唐王朝,势将不免灭顶之灾,通篇流露出了虽责不在己而又无比痛切的苦涩心情。可以说孔子对周易坤卦的发挥是对李晔这首词要义至高无尚的卓然之论。如昭宗今日有知,必能首肯此说也。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浊世恶苦第三十五》谓:“其二者,世间人民,不顺法度,奢淫骄纵,任情自恣。居上不明,在位不正。损害忠良,心口各异,机伪多端。尊卑中外,更相欺诳。”皆玄宗宠信李林甫、杨国忠之咎。正所谓“由辨之不早辨也。”

  【诗话】:①俞陛云撰《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谓“古乐府‘山上有山’言人之出也。‘苎萝山’殆用此语。”

  ②程自信《唐五代词二百首》导读谓“起拍二句,写所见园圃中春日景物:梨树花开,一片雪白,粉蝶翻飞,翔舞其间;柳树临池,为烟雾所笼罩,自在娇莺,啼鸣于其上。‘小池’二句点明时间已近黄昏,并由景及人,写对远方美丽女子的忆念之情。换头二句,言书信亦久不至,令自己思念不已,愁绪满怀,为此连池沼中成双成对的鸳鸯也不忍心去看。结拍二句,言春天又已来到,时光在匆匆流逝,与所思念的人又相见无期,故此无限伤心,思绪万千。”

  ③周羽发《唐五代词三百首》谓“青鸟不来,说明意中人或已另有所属,或身不由己。”

   【史诗】:天佑元年(公元904年)正月,朱温逼昭宗迁都洛阳,并于八月壬寅夜,弑昭宗于寝宫。曾为昭宗时任兵部侍郎的唐诗人韩偓《故都》咏:“故都遥望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寒雁已侵池御宿,宫鸦犹恋女墙啼;天涯烈士空垂泪,地下强魂必噬脐;掩鼻计成终不觉,冯讙无路效鸣鸡。”又韩偓见世太炎凉,时势艰危,昭宗困钝,未能如商王武丁遇贤相傅说之助,叹恨而赋《息虑》咏:“息虑狎群鸥,行藏合自由。春寒宜酒病,夜雨入乡愁。道向危时见,官因乱世休。外人相待浅,独说济川舟。” 
【本文责编:沈碧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