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师道尊严>中国传统师道观的思想内涵
中国传统师道观的思想内涵
来源: 立身国学教育  2014-11-04 10:26:00   责任编辑:郝菁  www.k618.cn
内容提要:何谓“道”?古代先贤对“道”有不同的解释。可见,孝悌教育做好了,自然“做人”就没有问题了,整个社会的人伦关系就会井然有序了。

 

 【图语:《允禧训经图》,清代画家顾铭所画】

  何谓“道”?古代先贤对“道”有不同的解释。《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显然道是自然、万物的本原。《韩非子·解老》解释为:“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jī,查考)也。”道是万物之所以生的总原理,是宇宙、自然、人生之理、之法则、之规律。

  “师”,泛指老师、教师。唐代韩愈《师说》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人类思想和精神的传递者。传播知识、教书育人是一门伟大的艺术。因此,一个伟大的教师就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师”与“道”密切结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是阐述作为教师的基本标准,指的是一个教师如果没有一定的“道”,那就不成其为教师。“道”是“师”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师”与“道”不可分离。

  所谓师道,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师道是指兴办教育的理念和规律。包括教育的目的、作用、意义,教育的内容、原则、方法等。狭义的师道则是指做老师的原理和规律。包括怎么当老师,怎么开展教学,怎样进行德育,怎样为人师表等。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探讨一下传统文化师道观的思想内涵,也就是如何处理有关教育的四大关系。

  教育与国家、民族的关系

  教育自古以来就是为社会服务的。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人的推动。一个繁荣的社会必须充满高素质的人。培养高素质的人离不开高素质的教育。学会如何做人,乃人生之第一要事。而传统文化恰恰是“齐之以礼”的文化,是教化人的文化。可见,社会依托于教育,教育是社会的根本。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在传统文化研究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发现一种现象,即从先秦开始,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们往往把治理国家的希望寄托于教育。教育成为古代政治、经济最后的希望。在中国是这样,在西方同样如此。如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同样认为,教育是解决现实政治问题和实现理想政治的重要方式。孔孟也都把希望寄托在教育身上。孔子认为,教育本身就是政治,教书育人是影响政治、实现政治清明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手段。

  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教育同样受占有物质生产资料的统治阶级所支配,要受他们的思想所支配,受他们的经济力量所支配。

  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制约表现在,规定谁受教育,受什么样的教育,规定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等。比如,在孔子以前,夏、商、西周三代,文化教育完全为奴隶主贵族所垄断,所谓“学在官府’是这一时期教育的显著特征。再如,孔孟的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即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其教学内容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孟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特别推崇“孝悌”教育,这是当时的政治经济需要决定的。《大学》提出:“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同时强调“上所施,下所效”,只要统治者做出表率,百姓自然就会跟从、仿效。这样就会社会安定、天下太平。

【本文责编:郝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