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校教育>揭秘最后一代私塾学生所受教育
揭秘最后一代私塾学生所受教育
来源: 立身教育国学网  2014-09-25 09:20:00   责任编辑:郝菁  www.k618.cn
内容提要:我家乡在皖西南东至县香隅镇。家乡的私塾,最后一批残存到20世纪80年代。我1984年念初一,同学中便有读过私塾的。

 

【图语:《渌池擢素图》 ,南宋画家吴炳所画】 

  我家乡在皖西南东至县香隅镇。家乡的私塾,最后一批残存到20世纪80年代。我1984年念初一,同学中便有读过私塾的。班上有一位来自山区的同学,别的功课平平,唯独语文好,作文总是被老师当范文念。这位同学姓高,是响岭大队高村小队人(人民公社时期,村改名为大队;组为小队,或称生产队)。后来听高同学说,他小时候念过私塾。因为只有大队才设小学,他们小队离学校远,所以年纪小的时候会选择先念一两年建于小队的私塾。

  私塾先生姓汪,是邻近望江县人,流寓高村,课徒为生。私塾学制三年,教诗文、大字、珠算三门课。因所教内容与国家推行的中小学教育不符,渐被取代。生产大队的小学课本与国家教育同步,学生可考乡镇的初中,生产队的私塾便留不住学生。先生能教珠算,不会教数学。大队小学学生多而老师少,就请先生去教语文,但只属于代课性质。大队的小学是国家办的,高村私塾则属私人性质,连正规的教室都没有,学历又不被国家承认,因此不为家长重视。当时农村又穷,所以束脩也只是象征性的:几斗米,或几个鸡蛋,抑或帮忙打柴、担水。

  先生学问好,颇受人尊敬。村里小孩取名、看小病、写对联,都找先生。先生主要看儿科和妇科,村里每天都有抱小孩找先生看病的。先生有得意弟子三四人,亦受人尊敬。弟子一名金水,先生曾赠联:“水源木本,金友玉昆”;一名和佑,亦能诊病。另有两个学生酷爱唱戏,其中一个唱乾旦,扮秦香莲,上台开嗓,十里八村的人都跟着唱。高同学还专门提到,先生走得非常安详:树荫下,先生与得意弟子对弈,大家赌谁“死”,有人说“先生年纪大,当然先死”。大约半小时后,先生感觉不适,在木摇椅上睡着了。先生枕下留有遗书,家人读后,全村潸然。

  因对私塾教育的特殊兴趣,今年我和高同学结伴寻访家乡最后一批读过私塾的老先生,高同学还做了系列读书调采录。家乡最后一批私塾先生皆已作古,最后一批私塾学生平均年龄也在七十以上。我们所能寻访到的老先生,基本来自香隅镇高村私塾和官港镇许村私塾。许村是民国总理许世英的故乡,和高村一样,属于山区。山外交通便利,总是更先被新时代同化,私塾也就消失得更早。

  寻访私塾老人,宜入山区。我们在家乡寻访了四五位读过私塾的老人,他们都只读过一两年私塾便辍学了。这些老人都会写大字,打算盘,还会对对联,写格律诗。他们背在私塾念过的书给我们听,基本是《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一类。《论语》能背《学而第一》,《千家诗》能背的也是前几篇。问及《孟子》《古文观止》,便说不曾学。他们背书,都用读书调,调子大同小异。他们还表演高村私塾“背书秀”:背朝先生,面向墙壁,来回踱步,吟诵所学。当时的课本基本是手抄本,用毛笔抄在薄薄的毛边纸上,且多不题写书名。冷不丁地要求背《三字经》,老先生反应不过来,说背一下“人之初”吧,就一口气诵下来了。

【本文责编:郝菁】